一亿℃超高温和-269℃超低温如何近距离共存
- 2021-02-09 16:46
- 新华社
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为了在地球上创造“人造太阳”,中国科学家“融化”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高电流”等极端环境。春节前夕,记者走近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被称为“人造太阳”的科学仪器“核心”,从尖端科技的诸多突破中感受到中国创新的蓬勃脉搏。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能源。它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核心温度约为1500万摄氏度。它像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每秒钟释放出相当于1亿吨煤燃烧的能量。
“为什么太阳能产生这么多能量?因为它的内部不断发生核聚变反应。”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王腾博士说,要想在地球上实现可控核聚变反应,创造“人造太阳”,需要实现1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1000秒的连续运行时间,1 mA的等离子体电流,这些都是极其艰巨的科技挑战。
身高11米,直径8米,体重400多吨,站在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前,记者深感好奇:在这里实现了1亿摄氏度20秒的等离子体操作,是如何实现的?
“EAST就像一个圆形的‘大罐子’。里面集成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强电流’等极端环境。”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运涛表示,这些尖端技术可以“一炉熔化”,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
为了达到1亿摄氏度的高温,科学家们使用了各种加热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微波加热。“家用微波炉的功率约为500瓦,而EAST使用四个大功率加热系统,总功率为34兆瓦,相当于家用微波炉的几万倍。”王腾说,不仅如此,地球上最耐热的材料也只能承受几千摄氏度。为了携带几亿摄氏度的高温等离子体,科学家制造了一个带有磁场的“笼子”,EAST内部的磁场强度达到了地球的7万倍左右。
为了达到强磁场,“人造太阳”还需要12000安培以上的超高电流,携带高电流的线圈在零下269摄氏度的超低温下工作,距离1亿摄氏度的高温约1米,因此需要实现强度约为地表大气压一千亿分之一的“超高真空”来“绝缘”。
这些极端环境使得“人造太阳”成为一个“极其困难”的收藏。
“让1亿摄氏度的超高温和零下269摄氏度的超低温近距离共存。这是世界上没有人做过的事。可以说困难无处不在,天天遇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表示,在研究“人造太阳”的20年中,他和他的团队至少遇到了5万次失败的实验。
“但是幸福真的是做了一点点!”李建刚说,研究人员一年中几乎每天都要在实验室里呆365天,从几百万摄氏度到几千万摄氏度,从3000万摄氏度到5000万摄氏度到几亿摄氏度。他们独立开发了60多项关键技术,创造了一系列国际技术参数,使EAST科学仪器屹立于世界之东。
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自立自强,勇攀高峰,支撑着中国“人造太阳”强大的核心。
- 公安部交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事故多发路段2020-07-27 11:24
- 全球深空探索走进新时代2020-07-27 09:06
- 四部门:遏制货车非法改装 严厉打击百吨王2020-07-27 07:18
- “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榜单正式发布2020-07-27 07:16
- 多地出台稳外贸稳外资“加强版”举措2020-07-24 09:11
-
2
上海海警查获5起涉嫌走私案件 涉案金额2000万元
2020-07-22 07:16
-
3
高科技重新定义新时代抢险抗洪
2020-07-21 07:24
-
4
2020第五届大致坡琼剧文化节在海口启幕
2020-07-13 08:56
-
5
黔东南州非遗大集市在丹寨万达小镇开市
2020-07-08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