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白色污染”的弊病不需要科技的努力

  • 2021-03-11 17:29
  • 科技日报

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经成为一种环境“顽疾”。目前,中国已有31个省份发布了与塑料污染控制相关的实施计划或行动计划。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号,也提出了相关要求,但废塑料污染并没有得到缓解。九三学社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加强废旧塑料污染治理,提出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联红集团董事长郑月明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新材料的发展。他连续两年在两会上提出促进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的建议。他告诉记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降解材料作为一种替代传统塑料的新材料,在一些领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如一次性购物袋、一次性吸管、一次性餐具等。”

加强对核心技术研究产业化的支持

我国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400万吨,但塑料垃圾回收率不超过35%。大量废塑料进入环境,塑料废弃物占海洋废弃物的80%。

为了减少塑料等污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快递包装的绿色转型。从今年1月1日起,《塑料禁止令》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泡沫塑料餐具、超薄塑料购物袋等。可降解材料行业迎来了“春天”。

郑月明说,目前,中国可降解材料产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生产能力来看,我国可降解材料如PBA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己二酸酯)和聚乳酸(PLA)的生产能力接近1000万吨。但是在产能激增的背后,仍然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有一定差距,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面临过剩风险。

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达到8184.2万吨,其中可降解塑料实际消费量仅为4.4万吨,占比不到1%。预计到2022年底,中国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将增加到70.8万吨。未来10年,可降解材料行业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

郑月明表示,发展可降解材料产业需要国家加强产业引导,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推进废旧塑料的智能绿色回收

改进回收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塑料污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中国在塑料回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位于浙江安吉的威立雅华飞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就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再生塑料生产厂家之一。每年,数十亿个废塑料瓶在这里被清洗、净化、切片和再加工。废旧塑料在涤纶长丝、包装塑料、汽车塑料、电子电器、家用电器等产品中再生,甚至以洗发水瓶子、衣服、鞋子的形式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然而,环保设施不完善、技术落后、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着再生塑料产业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建议加强塑料回收基地建设和设备改造。建立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专业化塑料回收园区,通过专项资金、设备补贴、定向贷款等方式鼓励塑料回收设备升级。推动废旧塑料回收智能化、规模化、清洁化发展。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