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审视24万亿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债券投资增长62%

  • 2022-08-26 15:32
  • 证券日报

为进一步推动保险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9年8月发布了《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暂行办法》,至今已实施三年多。近日,记者就最近三年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成绩和困难采访了多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三年来,保险资金坚持“稳定器”、“助推器”、“压舱石”的功能定位,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截至2022年6月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24.46万亿元,比2019年6月底增长40.8%。其中,债券余额9.7万亿元,增长62.1%;证券基金和股票总余额3.2万亿元,增长45.4%;银行存款余额2.6万亿元,增长8.6%。

三年来,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稳步提升,但与此同时,行业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保险资金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有待加强,服务渠道和方式仍有提升空间。正如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所言,保险资金不仅面临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要思考在新形势、新环境、新经济背景下,如何融入国家战略、实体经济、民生建设和金融市场改革的进程和发展。

风格转变:收缩间接融资扩大直接融资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融资一直以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渠道为主。保险资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通过债券、股票、基金、另类投资等直接融资形式,在丰富资金供给、优化融资结构的同时,直接注入了实体经济的血液,从而有效服务于金融市场化改革。”曹德云说。

"实体经济资金有效供给稳步增长."7月21日,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局长叶表示,中国银保监会有效促进了银行业和保险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优化了保险公司股权资产的配置安排,并通过多种方式为直接融资提供了配套支持。截至6月底,保险资金余额已达24.46万亿元。

据银监会披露,截至6月末,保险资金余额中,债券余额9.7万亿元,占比39.66%;投资基金和股票的总余额为3.2万亿元,占比13.02%;银行存款余额2.6万亿元,占比11.69%;包括长期股权和另类投资在内的其他投资8.71万亿元,占比35.63%。

与三年前相比,随着保险资金规模的提升和运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保险资金在帮助实体经济通过股票、债券、股权、债权等直接融资方面的作用。继续凸显,而通过银行存款间接融资的比重继续降低。

据记者梳理,截至今年6月底,保险债券的配置比例提升至39.7%,比三年前提高了5.2个百分点;银行存款配置比例为11.7%,较三年前下降3.5个百分点。此外,银监会发言人今年3月表示,保险资金投资于债券、股票和股权的比例保持在近60%。

除了上述变化,近三年来,一些长期资金不断注入保险资金的“资金池”。泰康资产副总经理兼基础设施与房地产投资中心负责人李震鹏表示:“近年来,随着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投资者的扩大,特别是纳入了长期资金这样一个在各类投资路径中,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保险资管产品具有交易结构清晰、投资链条短、与实体项目直接对接的优势。目前,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保险金融产品已成为保险资金充分发挥长期资金特性、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曹德云说。

优势尽显:积极融入经济发展大局

三年来,保险资金持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交通、市政、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布局,配置重点逐步向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双碳”和绿色产业、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等倾斜。

据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披露,截至去年底,保险资金实体投资项目中涉及新增基础设施的债权投资计划登记(备案)规模达1140.2亿元,主要投资于城际高铁及城际轨道交通、UHV和大数据中心;保险资金以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注册规模达到4179.97亿元;以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民间保险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保险资金注册规模达到1.06万亿元。

截至2021年末,中国人寿相关领域股票投资2.71万亿元;中国平安累计向实体经济投入保险资金1.23万亿元;中国太保资产发起设立了187只另类投资产品,金额超过3000亿元,覆盖市政、能源、环保、棚改、水利等多个行业。

光大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公司投资模式发生适应性变化,充分发挥长期资金投资优势。一是投资资产比例发生变化,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下降,权益类配置比例大幅上升;二是在投资覆盖行业和区域方面,公司紧扣新形势下国家政策支持的行业发展机遇,布局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制造业升级等领域;三是在绿色金融、“双碳”投资、技术创新升级、“专业化创新”等领域坚持自下而上的孵化策略,陆续发行相关资产管理产品。

生命相关资产负责人还表示,近三年来,公司通过债券、股票、银行存款、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公募REITs等多种资产形式,广泛投资于交通、能源、“双碳”标的、水利、市政、产业园区、保障性住房等领域。

多维度风控:近三年未出现重大风险事件

保险资金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风险。比如2020年、2021年,部分保险公司深受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拖累。但总体来看,近三年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暴露的风险是可控的。

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新阶段,处理好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已经成为保险资金必须回答的新命题。泰康资产首席执行官段表示,在实践中,近年来面临的投资挑战越来越多。其中,股权投资的主要挑战在于资本市场特征的变化。一方面,资本市场与宏观周期的相关性减弱;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结构性特征明显,市场容易出现极端的估值分化,而新兴产业的投资难度和风险更大。定投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利率中枢水平下降,波动区间收窄;二是信用风险形势严峻;第三,合意固定资产公司

从部分机构的风险防范策略来看,生命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和信用评估模型,对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进行全覆盖,实时跟踪交易对手负面消息,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信用风险变化,积极防范重大突发事件或不良事件造成的潜在损失。

光大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有多维度的风险防范:一是持续优化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第三,中观层面,加强对政策动向对行业影响的研判;第四,在微观层面,加强对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公司治理和财务稳定性的分析。

消除痛点:与产业高效互动融合

三年来,保险资金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除了风险防范,还面临着新的痛点。记者梳理了多位业内人士的观点,总结了行业目前面临的五大痛点。

第一,保险机构对传统基建和能源业务比较熟悉,但对新基建、新能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解不够深刻。此外,近年来保险资金在股权投资领域逐渐增多,但缺乏周期的检验,在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升级方面缺乏相应的经验。

二是保险资金与产业缺乏互动,导致保险资金直接注入实体经济时出现一定程度的“堰塞湖”现象。大额资金很难找到与长期投资需求相匹配的投资项目,基金与产业之间的高效互动和融合没有形成。

第三,虽然保险资金负债久期较长,与基建业务的投资周期相匹配,但由于负债的约束,保险资金的风险容忍度极低,信贷使用者的信用资质备受关注。缩短项目投资期限以控制信用使用者的风险暴露和延长项目期限以满足底层项目的现金流计算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即信用风险与项目建设和运营风险之间的错位。

第四,在信贷环境下行的背景下,为了规避信用风险,对冲项目建设和运营的风险,各机构更倾向于选择大型央企、国企和行业龙头,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踩踏效应”和“同质竞争”。同业与银行、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加剧,不利于投资者的保护和资金的准确高效使用。

第五,短期投资收益和长期投资收益难以平衡。保险的长期性决定了其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优势明显,能够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但同时也有刚性的成本约束,使其面临短期考核压力。服务实体经济的长期投资往往面临获取公开信息、公允价值困难,短期收益评估缺乏依据等问题。

业界建言:立足主业服务实体经济

解决上述痛点,需要保险机构、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

曹德云认为,保险资金要立足保险主业,积极融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包括立足基础定位,参与大资管市场竞争;顺应发展趋势,打通产业整合渠道;发展股权投资,优化整个市场的配置结构;开辟创新渠道,加大新业务的研究和应用;完善规则体系,优化保险资金政策环境:强化自律服务,丰富行业治理体系和手段。

基于泰康资产的投资实践,李震鹏总结了四点经验:一是聚焦有发展前景的重点行业或领域;第二,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进行全方位战略合作;第三,强调研究创造价值;第四,转变观念,积极转型。

也有保险机构人士认为,行业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发挥保险管理协会的重要作用,对重大建设项目和期限较长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接;二是对服务实体经济、投资基金建设、保障民生等项目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第三,灵活处理此类项目的资产存续期。对于这类期限较长但中途行权的资产,考虑管理人或投资人能否自行判断资产存续期;四是监管部门引导保险机构加强与各省(区、市)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的合作,牵头建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重点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项目推介会、投资洽谈会等多种形式,在各地搭建保险资金与重大项目建设者的沟通平台。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