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社区用“脸”拿卫生纸很方便 但可能不安全
- 2020-08-13 11:53
- 科技日报
点餐后,你可以看着相机付款。你只能在酒店刷完脸后才能注册。你得擦擦脸才能买到公共厕所用的卫生纸。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脸”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
人脸识别技术看似“先进”,但过度收集和滥用个人生物信息的风险不容忽视。相关专家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并非万能,在收集和处理个人信息时应遵循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的原则,在身份验证的基础上收集相关信息后,应履行严格监管的责任和义务。最近,中央网络信息办公室等部门也表示,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将对面部特征等生物特征信息的不规范采集和使用等关键问题进行专项研究。
促进支付身份认证
人脸识别应用场景继续扩大
在屏幕上点食物,选择刷你的脸来付款,比较完脸后,输入手机号码的最后四位数字来完成付款。在上海一家购物中心的肯德基餐厅,记者观察到,在使用自助点餐机点餐的顾客中,有20%到30%的人选择刷脸付款。
除了大型购物中心、超市、一些便利店和街头商店,刷脸支付设备也广泛使用。在上海陕西南路的一家便利店,洪用刷牙的方式买了一瓶饮料。“从去年开始,我用自己的脸支付更多,这比二维码更方便。”洪对说道。
除了消费领域的便捷支付,身份认证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另一个主要战场。在全国各地机场和火车站的一些通道中,乘客将身份证放在相应的感应区域,并面对摄像头。每个人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完成相关信息的验证并快速进入车站。
一些公共服务机构也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来对抗“黄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半以上的患者来自外省,甚至海外。去年,医院推出了“人脸识别和身份绑定”系统,以加强对上午高峰时段现场热点专家(特殊需求)号码来源的管理。人脸识别系统束缚了注册人的身份,使人贩子失去了当场“投机注册”的操作空间。
不仅是医院,记者们还发现,刷脸登录和人脸验证已经在各地的政务应用中广泛使用。例如,在某个公积金应用程序中,用户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完成验证并在线提取公积金。上海市民胡志国说:“当你老的时候,你经常忘记密码。尤其是当你登录到一些不常用的应用程序时,你需要重置你的密码。当你擦脸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了。”
过度暴露隐私
人脸识别应用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不可否认,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的背景下,人脸识别技术有其先进性和高效性。但是任何先进技术的应用都有其局限性。在一些不必要的场景中,放弃个人隐私以换取通行证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越来越多的反弹。
“现在我去工作刷我的脸和穿孔卡。当我工作的时候,我刷我的脸打开我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当我出差时,我必须刷我的脸去登记。即使我去公共厕所拿卫生纸,我也要洗脸。这张老脸越刷越多。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一些网民对此深有感触。
——强制刷脸受到质疑。记者发现,关于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争议和投诉越来越多。7月,在合肥市“12345政府直通车”上,一名市民投诉称,在“樊华翼城”小区新楼盘被置换后,必须通过办理准入卡来收集业主的面部信息。
对此,肥西县政府回复称,该项目的初衷是
上海的一个住宅区最近把门禁系统改成了人脸识别系统。该社区的居民王女士说,在装修之前,所有的居民都要从物业那里收集脸部信息。“事实上,人们仍然赞成采用人脸识别系统,但他们只是不知道个人信息是否会得到很好的保护。为了让大家放心,该物业出具了承诺书,承诺严格保存收集到的相关信息。”
——的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丰朝快件柜以前试行过“刷面拣件”,后来发现使用的是承印人的照片,刷面也很容易打开快件柜拣件。冯超回应说“擦脸捡碎片”的功能只是一个小规模的试运行,测试版将下线。
据悉,人脸识别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基于2D人脸图像的技术和基于3D人脸图像的技术。人脸验证可以通过照片来完成,采用低技术门槛的2D人脸图像认证概率较高。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大庆表示,快递物流行业涉及到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在推广新技术时应该谨慎。
——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如果密码被泄露,你可以更改它。如果这些面部信息被泄露,我该如何更改它?”许多网民说。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表示,人脸信息作为生物特征信息,通常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无法改变。这与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不同,因为后者是泄露的,所以不可能更改。但是,人脸信息是泄露的,所以不可能“变脸”。
不适合普遍应用
它不能用于商业领域
虽然人脸识别技术有其优势,但它不能普遍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也不能强制应用于某些商业领域。北京支林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认为,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应遵循三个原则,即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和必要性原则,但目前没有判断必要性的标准和依据。“目前,大多数收集面部特征信息的商业组织都是基于认证的需要。在公司收集了这些信息之后,对于每个人来说,最令人担心的是如何以事先知情的方式妥善保存和使用相关信息。”
薛军认为,利用人脸信息快速准确地识别个人主体在跟踪个人行动轨迹方面非常有效,但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可能性也非常严重。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表示,收集个人生物信息的核心在于收购方的管理。“实际上,我们应该遵循可以收集个人生物信息而不收集的原则,并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具有收集资格的主体的范围。消费者也应该有权在商家面前控制和取消所收集的生物信息。”
- 公安部交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事故多发路段2020-07-27 11:24
- 全球深空探索走进新时代2020-07-27 09:06
- 四部门:遏制货车非法改装 严厉打击百吨王2020-07-27 07:18
- “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榜单正式发布2020-07-27 07:16
- 多地出台稳外贸稳外资“加强版”举措2020-07-24 09:11
-
2
上海海警查获5起涉嫌走私案件 涉案金额2000万元
2020-07-22 07:16
-
3
高科技重新定义新时代抢险抗洪
2020-07-21 07:24
-
4
2020第五届大致坡琼剧文化节在海口启幕
2020-07-13 08:56
-
5
黔东南州非遗大集市在丹寨万达小镇开市
2020-07-08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