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洪水洗脚”还是无辜的 乐山大佛千年水系里的牛在哪里

  • 2020-09-23 15:21
  • 科技日报

8月下旬,位于四川省三江汇合处的乐山大佛受洪水影响,70年来首次被淹至脚趾,但并未影响到有1300多年历史的乐山大佛主体。有网友指出,乐山大佛千百年来使用的排水系统对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那么排水系统是如何保护乐山大佛的呢?今年夏天,很多文物被洪水破坏,但乐山大佛千年失败背后的诡计是什么?为了搞清楚,9月10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佛陀有什么独特之处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闽江东岸凌云寺旁,大渡河、青衣江、闽江交汇处附近。乐山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多雨,降雨强度大。乐山大佛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368mm。

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16日,今年全国已有500多件不可移动文物因洪水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有许多国家和省重点文物,历史悠久,价值独特。

"这场暴雨对乐山大佛造成的破坏仍然相对较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孙波解释说,由于乐山大佛排水系统完整,这次佛像脚趾被淹,只有额外的一层水泥砂浆从佛像脚下的坐台上脱落,严格来说,受损的不是文物本身。

那么乐山大佛的排水系统设计有什么巧妙之处呢?

“为了防止雨水侵蚀佛像,古代工匠在挖掘乐山大佛时精心设计了排水系统。”孙波说,排水系统分为两部分,即佛体地下水的引导和佛体地表水的排水,解决了不同来源的水的问题。

当你站在凌云殿上看佛头时,你会看到佛像的发夹都是螺旋形的,所以也叫“螺旋形发夹”,是由石头一个一个地镶嵌而成,共有1051个,排列整齐,共18层。

记者了解到,大佛头部有18层蜗牛,4、9、18层有水平排水沟;耳朵后面,靠近悬崖,有互相连通的洞穴;胸部后侧两端各有一个孔,但并不互相贯通。这些沟渠和洞穴在佛陀的“身体”中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排水、防潮和通风系统,以防止它被侵蚀和风化。

“佛祖的颈部和衣领处有用打灰做成的褶皱,可以用来装饰和排水。在褶皱上,古代工匠设置了一些小排水槽,以便顺利排水。”他说。

另外,胸腔排水沟作为引流通道的一部分,其实就是佛的袈裟。古代工匠将雕刻与排水结合起来,使佛像上半身的地表水和渗出的地下水导入右腹排水沟,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通过佛像右脚外侧直接导入岷江。

防水设计也是“另一回事”

乐山大佛是弥勒佛的坐像,高71米。它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雕像。孙波说,乐山大佛建成后,附属建筑——“大相阁”建成,这是第一座“遮风挡雨”的建筑。

一般游客都不记得这个大佛的封面。“这大木亭已毁,毁龄不详。有人说元朝,有人说末日。”孙波说。

乐山大佛的盖子是历史上建造和毁坏的,这是有据可查的。苏轼曾在诗中提到“望古佛凌云阁”。孙波说,除了今天仍然保留的排水系统之外,大象阁曾经是佛像主体的盖子,

为了保护佛像,古人知道要解决气候造成的降雨问题,于是修建了大象阁,以防水。“由于乐山大佛所在地空气湿度较高,佛像表面容易凝结水汽,造成植物青苔入侵。”孙波说,大象馆的存在不仅解决了降雨问题,而且避免了岷江水对大佛的影响和周围空气的湿度,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佛现在很快被风侵蚀,主要是因为大象馆被毁后没有障碍物。

孙波告诉记者,构成乐山大佛本身的岩石主要是高强度的白红色砂岩。“古人选择的土地是由巨大的厚厚的岩石层组成的,破碎带较少,岩体相对完整。”古代工匠在设计乐山大佛时,在气候、选址、精湛工艺等方面体现了其科学性。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