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废墟:城市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如此脆弱 一个韧性城市路很长

  • 2021-07-28 17:51
  • 中房报

7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的紧急通知,要求根据最恶劣的极端天气条件完善应急预案,建立第一时间响应机制,坚持“十防九空”原则。

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给灾民及其家人带来的灾难是100%不可磨灭的痛苦。郑州遭遇极端强降雨就是这种情况。

7月26日,邹德强确认死亡。7月19日,他和同事从上海到郑州出差,7月20日,一名乘客在郑州地铁5号线遇难。

7月20日,极端强降雨导致雨水涌入郑州地铁站,造成地面交通停止,地下车库被淹。汽车浸水是目前主要的排水手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老城区,由于过去雨水管网口径比小,大雨时无法充分排水,造成内涝。老城区的管网很难扩建。浅层地下有大量的建筑桩基和地下车库。“因此,修建深埋隧道是必要的,现在隧道工程技术成熟,投资也不是很大。”

面对洪水,许多专家认为,提高城市的防洪标准是基础。除了规划,防控要在前,减灾要在后,应急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也要提高。比如扩大气象报告覆盖面,在可能发生重大灾害前进行预警,制定更加宽松保守的计划;同时要加强预案的预演工作,让人民群众知道在这种极端情况下该怎么做,什么灾害级别是先救人,什么条件下尽可能保留财产,什么情况下避免财产损失。

在2021年全国人大发布的中国“十四五”规划中,“推进新城建设”中提到了“韧性城市”。规划要求:“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

根据国际区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的定义,“韧性城市”能够抵御灾害,减少灾害损失,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灾后恢复。

郑州的暴雨让城市文明在自然灾害面前如此脆弱,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