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现房竞价销售” 北京改革顺应时代

  • 2022-01-17 11:14
  • 中国房地产网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在经济活动中,政府要发挥“守夜人”的职责,保证社会安宁和经济秩序稳定,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房地产领域,由于由此衍生的烂尾楼现象,期房制度极大地损害了群众利益,多年来饱受舆论诟病。由于涉及到发展中企业至关重要的融资渠道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在将期房交付转化为现房销售方面一直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1月7日,我们注意到北京从土地环节解决了这个问题。在2022年第一批集中供地的公告中,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表示,2022年,北京将在全国率先开放市场,及时推出第一批商品住宅用地。通过“地产联动、一地一策”的协商机制,北京将大力推广现有的房子竞价销售模式,“减少购房纠纷,不断提升购房安全感”。在这批土地供应中,50%的项目设置了竞得现房销售面积环节,从试点到普及。

北京从土地出让环节大力推广现房买卖,这是一种改革精神。改革是由问题引起的,是通过不断解决问题而深化的。在房地产领域,烂尾楼问题是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造成的,而不是资源短缺或者总需求过多或者过少,所以对于销售体系来说,需要突破和结构性改革是非常明显的。

现有房屋销售改革的突破非常重要。南京、成都等城市早些年就提出实施现房销售,但进展并不顺利和理想。2018年,广东省房地产业协会向会员单位发出调查通知,提出逐步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全面推行现售。但随即被媒体爆料为“只是征求意见”,最终无功而返。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应该改革的制度问题,但要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北京的可贵之处在于,它选择了进行结构性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就是采取一些能够改变体制结构和监管结构的措施。结构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政府行为的改革,也就是为市场提供一个最优的运行框架。

北京除了在土地供应上设置有竞争力的既有住宅销售面积外,还充分考虑房企的开发成本,为这类项目预留合理的利润空间,以保证企业未来能够建设出一定质量的住宅,这是实事求是的科学做法。

众所周知,预售制度保障下的期房买卖在历史阶段有其选择性和现实性。然而,从一开始利大于弊,到今天,争议颇多,这都凸显了这一制度不适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不合适不仅仅是像烂尾楼一样的单一问题。从市场角度看,拍卖制度导致不平等竞争和低效竞争。拍卖制度客观上降低了房地产行业的进入门槛。很多二、三、四线城市的很多烂尾楼,大部分都是开发商开发的,他们缺乏实力,但是可以通过关系获得土地。他们只需要低价获得土地,从银行贷款,然后依靠预售制度实现商业财富。本质上,这是一场“空手套白狼”的游戏。

众所周知,推进改革不容易,但改革停滞不前没有出路。本质上,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吃着改革饭,打着创新牌成长起来的市场。现在,政府用改革的方法和“守夜人”的职责,巩固和建设更加透明、更加公平、更加公正的房地产市场,营造“良币驱逐劣币”的营商环境。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