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昵称”捆绑包销售形成灰色利益链

  • 2021-03-16 14:06
  • 经济参考报

近日,部分手机用户在办理“昵称”相关业务时,遇到了套餐捆绑、诈骗等问题。记者调查发现,手机“昵称”的买卖背后逐渐形成了灰色利益链,不仅抬高了价格,还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安全隐患。有专家建议,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要尽快出台和完善市场管理规范,积极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手机号码。

号码莫名“被靓号”

过户转网限制多

近年来,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一些运营商故意规避工信部对运营商买卖手机号的禁令,而一些消费者则因为自己的手机号被运营商选为“美名”而遭遇诸多困扰。

——部分运营商绕开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禁令,变相销售“美名”。目前,我国实施的《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要求电信运营商“不得向用户收取选号费或占用费”。但自工信部发布《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 10多年以来,“昵称”收费、变相收费、加价等现象屡禁不止,不断侵害手机用户权益。

此前,北京联通利用“拍卖预付定金承诺的最低月消费金额”的方式间接“出售”该昵称,被指利用这种销售方式规避工信部的禁令。也就是说昵称的选择是免费的。北京联通会把拍卖金额全部作为昵称提前存入,号码开通后一次到账。只能作为话费使用,不能作为现金退款,需要承诺每月最低消费。

——部分用户不知道“昵称”协议。有手机用户反映,在开卡时,运营商没有提前告知其号码有“昵称”约定。一位联通吴姓用户在工信部部长的邮箱里留言,称自己在办理手机号时并未就“昵称”问题签订任何协议或合同,与联通客服人员沟通取消10年最低消费也是无果而终。他说开通号的时候没有看到协议的内容,问“昵称”协议的规则是怎么制定的。工作人员告知,是根据有关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

石家庄某电信用户在人民网留言板上说,2017年9月申请了宽带和电视服务的手机卡,却发现手机号成了一辈子的“美号”,每月最低消费189元。“我办理业务的时候没人告诉我这个信息。电信公司说我签了字。我说我没签字,让他们提供文件,对比签名。”

——有些数字被认为是“漂亮的数字”。一些消费者报告称,运营商对他们使用的普通手机号码收取“昵称”套餐费,而无需他们自己确认。今年1月,四川省德阳市某电信用户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表示,自己的手机号码在开卡时只是一个普通号码,2020年办理转账时被要求签订10年使用协议。电信公司声称该号码被内部系统视为“美丽的名字”,但没有通知或获得用户的同意。一位姓莫的移动用户表示,他在2017年办理该号码时并未被告知或签订任何最低消费合同,但在2020年4月突然发现每月最低消费在100元,想要取消该条款却被移动公司以“美名”为由拒绝。

——号码转移、网络转移等捆绑最小消费。近日,北京联通的用户陆先生想把自己的号码转给朋友,但当他到营业厅办理转账业务时,被要求继续为其提供服务

据记者调查,在利益的催促下,“昵称”的出售形成了灰色的利益链。代理商和“黄牛”层层哄抬“小名”价格,扰乱市场秩序,也造成安全隐患。

——“昵称”的出售催生灰色利益链。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运营商无法直接收取选号费,网上号码交易平台上交易了很多“漂亮号码”,还有人故意囤积号码,高价炒作,形成了从运营商、各级代理商到消费者的利润链。在安徽省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今年2月审理的一起案件中,公民王通过中间人以1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该昵称,并成功转让了该名称。但原昵称持有者正在服刑,被监禁,无法在营业厅办理过户业务。法院最终决定将号码归还给原持有人。

记者在淘宝上随机联系了两家店的客服,都被要求加微信好友交流。随后,记者打开号码选择链接,选择了一个号码进行咨询。客服说购买这个号需要支付758元“选号费”,第一个月套餐129元,下个月可以换。你需要去北京市丰台区马家铺的“商户指定网点”。当记者问为什么常规营业厅很难看到“昵称”时,客服说:“昵称”档次不同,消费也不同。我们的号码是运营商内部领导直接取的。营业厅通常只处理业务,很少提供‘昵称’。”

——因购买“昵称”而产生的安全风险。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卖“美名”的幌子进行诈骗等违法行为,在消费者付费后迅速黑化资金,或者发送消费者无法使用的手机卡号。另外,在平台上购买“昵称”时,需要向商家提交个人可识别信息,可能导致用户信息泄露;很多这样的网络平台也嵌入了银行卡处理、算命等环节,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安全隐患。

在山东警方去年破获的一起诈骗案中,两名犯罪嫌疑人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在Aauto rapper平台上展示了伪造的手机“美码”,并引导有兴趣的用户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交易。付款后,用户迅速涂黑,拒绝发货。

用户向工信部投诉称,他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某公司宣传开通“靓号”的广告,按照指引购买号码并存入几百元话费,使用不到一个月电话就被停机,补缴话费无果,向客服和业务员反馈多次,对方以各种理由搪塞不办理复机。

还有消费者反映办理“靓号”后常接到陌生人打来的骚扰电话。一名用户反映,2019年11月自己以月保底290元、3年合约办理电信AAA级靓号后,经常遭受催债电话骂人恐吓,严重影响其个人生活,反馈给电信和代理商都未有效解决。该用户说,当时曾询问过代理商是否有他人使用过该号码,代理商回复没有使用。

——霸王条款侵害消费者利益。去年5月,武汉一用户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说,其办理携号转网业务时,移动营业厅以“1380”号段为老号段、改为“靓号”为由,要求赔付违约金6000元。北京市新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海认为,手机“靓号”是稀缺资源,同时也是公共资源,在没有政府主管部门明确行政审批的情况下,运营商擅自指定土政策以实现超值利润,属于霸王条款,是无效的约定。

疏堵结合斩断灰色利益链

去年8月,工信部部长信箱回复显示:“所谓‘靓号’是一种社会心理认知,并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受访业内人士认为,“靓号”问题牵扯到神秘文化、传统认知以及商业伦理,难以通过强制性限制措施圆满解决,建议疏堵结合、多措并举,斩断“靓号”买卖灰色利益链。

——明确部分号码稀缺属性。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说,“一刀切”禁止靓号交易只会滋生灰色市场,建议有关部门明确特殊号码范围及价值,根除“靓号”认定的乱象,防止黄牛、选号平台大肆炒号。通信行业分析师马继华建议,参考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做法,把一切过程暴露在阳光下,对符合规定的“靓号”或一些使用者要求选择的号码进行收费,并将所得资金用于慈善公益事业。

——规范完善合约协议。马继华说,“靓号”的知情权比较复杂,因为名义上运营商不能对号码单独标价,就不可能与客户签订关于“靓号”的合同,只能在选号时对应相关套餐。李海、付亮建议,在明确号码价值的基础上,针对“靓号”管理制定明确规则,要求运营商设置更加规范、合理、透明的合约。

——加强顶层设计和监管力度。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对第三方号码交易平台的监管处于真空地带。建议有关部门一方面加强监管打击力度,严格禁止运营商和代理商搞内幕交易,整顿第三方号码交易平台,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管控好“靓号”的市场获得渠道,研究设置更加合理的号码分配方式。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障,用户也需理性看待手机号码。李海说,“靓号”个体用户权益受损时,由于标的额较小,救济成本、诉讼成本远高于个体损害额,再加上处于垄断地位的运营商违规成本较低,消费者往往不愿意付出更大成本主张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可针对这类套餐捆绑等事宜主动出台指导案例,明确案件审理依据并对运营商形成司法震慑。同时,相关部门应严肃整治带有迷信、诱导色彩的“靓号”广告,广大消费者要更加理性看待手机号码,让手机号码回归正常的使用属性。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