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上下游情况两天 产能扩张集中在下游或主要原因

  • 2021-04-02 14:38
  • 证券日报

当市场变化不同于成熟的市场思维时,人们首先要做的是验证变化,而不是修改思维。

本文以“商品价格不仅由成本决定,而且由供需双方共同决定(价格只有在交易完成后才能确定)”的基本市场思维,考察了光伏产业下游提出的“上游盲目向下转嫁成本压力,导致下游需求(电站开发)受阻”的指责。这种指责的逻辑显然站不住脚。

但现实中,即使国内项目(光伏电站)第一、二季度的运营率低于预期,下游对供应链的抱怨声不绝于耳,但下游需求(电池、元器件)确实支撑着上游主辅材料如硅料、硅片20%-60%左右的利润率。

根据上述,如果我们坚信“供求关系决定价格”,那么对于这种奇怪现象的唯一解释就是电池和元器件的生产仍然可以维持在运营成本线以上,或者光伏产业链正在遵循另一种不寻常的“不容易被看到的供求关系”。

除了抱怨供应链,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光伏行业利用“碳峰化、碳中和”宏观趋势的同时,最近工信部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提出“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

紧接着,中国光伏产业协会第二届会长、天合光能董事长高也公开发表了意味深长的讲话,尖锐地指出“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的生态尚未形成,上下游企业博弈氛围严重,大起大落、忽冷忽热的发展环境尚未根本改变,产业无序竞争的生态仍在继续甚至扩大”。

硅料定价权

并不掌握在硅料企业

在行业对供应链的痛斥中,硅材料作为光伏产业链最上游,目前利润率最大的制造环节,成为主要目标。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分会发布的最新多晶硅价格周报显示,单晶返料最新价格区间(3月25日-3月31日,下同)为12.5万元/吨-13.5万元/吨,平均成交价格为13.18万元/吨;单晶致密材料的价格区间为12.3万元/吨-13.3万元/吨,平均成交价格为12.8万元/吨。

因此,尽管多晶硅的最新价格涨幅比以前更窄,但环比仍达到2%-5%。考虑到今年第一周(2020年12月30日-2021年1月6日)单晶返料平均成交价格为87600元/吨,过去三个月单晶返料价格累计涨幅已超过50%。

在这个价格的支撑下,彭博社新能源财经高级分析师姜雅丽告诉记者,据彭博社新能源财经报道,目前硅(多晶硅)的毛利率可以达到60%。

一家领先的硅材料企业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毛利率数据。他解释说:“60%的毛利率是目前只有极少数最先进的产能可以实现的,而大多数一般产能只能维持在20%-30%。”

但此人特别强调:“即使有60%的毛利,这个价格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也就是硅材料的定价权从来就不是硅材料企业真正控制的。硅材料企业与下游硅片企业签订的长期关联(长期采购协议)是“锁定不锁定价格”。每个月双方都会坐下来协商确定下一批硅料的价格。”

值得整合。据记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分会跟踪价格的变化

但这种观点也经不起推敲。"中介机构只能在市场有需求的领域生存."在上述硅龙头企业看来,“目前几个硅龙头企业的产能100%被硅片企业锁定,这里没有中间商的生存空间。看国内硅料市场,即使是长协锁定的90%左右的供应量,考虑到如今硅料供应紧张,中间商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在硅市场,唯一可能的中间商只有少量进口需求。因为大部分进口已经被国内硅片企业锁定。只有一小部分供应不稳定或处于灰色地带的转口贸易可能对中间商有需求。”据领先的硅材料企业人士介绍,“全球太阳能级硅材料的产能约为56万吨(主要集中在中国),其中海外产能仅为10万吨左右。以此计算,中间商是不可能掌握10%以上市场的硅料的。更不符合基本经济逻辑的是,即使进口硅的价格低于10%,即使是20%,又怎么能影响80%硅的定价呢?”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作为硅材料和晶圆的下游,电池企业出于对非硅成本的考虑,持有晶圆采购成本和库存的高企,仍保持满负荷生产,没有向上传递真实的市场需求(组件成本压力和电站运行率),也是硅材料和晶圆价格持续上涨的激励因素之一。

"这实际上只能表明电池产量至少仍高于运营成本线."不想被证券公司点名的光伏公司人员

日报》记者表示:“产业链上各环节都一样,停产、限产往往是‘下下策’,因为停产后,折旧、工资等成本会更为凸显。而市场当然是存在自我平衡机制的,电池企业如果扛不住成本、库存压力,就会降价以刺激下游需求,也必然会倒逼上游让利。”

江亚俐向记者提供的彭博新能源财经跟踪数据显示,目前,相对硅料20%-60%的毛利率,龙头硅片企业的毛利率可达30%以上。“但相对硅料、硅片的利润空间,电池片的处境的确比较尴尬。目前只有少数电池片龙头报价上涨,更多的电池片企业则已开始让利。”江亚俐表示。

上述光伏企业人士介绍,目前电池片、组件环节的利润非常微薄,其中电池可能仅仅踩在经营成本线上,亦有个别组件企业已经进行限产,希望倒逼上游让利。

产业链各环节利润空间

与供求关系正相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江亚俐介绍,“考虑年初到目前硅料涨价幅度(4美元/公斤,26.3元人民币/公斤),对应组件成本上升约0.011美元/瓦(0.07228元人民币/瓦)。据此测算,硅片环节基本是将硅料成本上涨的部分,通过涨价直接转移给了下游。”江亚俐表示。

“换言之,目前各环节都在力保利润空间。硅料如此,硅片、电池片、组件其实也都一样,只是电池、组件想要涨价很难,压力较大。”一位不愿具名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高管向记者介绍。

据专业光伏媒体报道,今年一季度,在议价空间较大的出口市场,国内光伏组件的涨价,虽然也遭到了“反对”,但总体来看,海外市场比国内更容易接受组件涨价。

而针对更为重要的国内市场,虽然截至发稿前,尚无准确的今年一季度国内新增光伏装机数据出炉,但据记者多渠道了解,首先,一季度本身就是传统淡季;而在此基础上,业界普遍认为今年一季度,乃至二季度的新增规模均将不及预期。

“其实组件也在国内市场尝试了涨价,但电站端似乎不太买账。”上述光伏企业人士介绍。

据报道,一季度国内光伏电站项目并不急于启动建设,也对产业链的涨价持观望态度,甚至部分以户用和小型工商业为主的安装商,也在3月份暂停了组件采购进度。

江亚俐表示,“组件企业希望涨价以维持利润空间的举措,暂时还没有被市场广泛接受”。而在上述光伏企业高管看来:“国内下游不支持组件涨价,组件企业也就只好通过限产,把压力向上传递给电池环节”。

那么,暂时并不旺盛的装机(光伏电站等)需求,以及成本压力显著的电池片、组件生产,又是怎样撑起了供应链部分环节(硅料、硅片等)的高额利润呢?

“实际上,各环节的毛利率水平理论上与各环节的供求关系、扩产门槛正相关。”上述龙头硅料企业人士认为,“目前,硅料最为紧俏,所以利润率最高,再考虑其扩产门槛亦最高(投资大、管理要求高、产能爬坡周期长),那么,硅料一定会是随着组件、电池片、硅片逐步让利,最后一个开始被迫压缩利润的环节。”

如此看来,光伏产业上下游出现显著的毛利率分化,意味着不同生产环节正处在不同的“供求关系”中,而本应目标一致(同一市场)的光伏产业链竟然发生了如此的“供求关系”紊乱,或许源于其背后还存在着另一个,“不易被看到的供求关系”。

“业界确信,2021年的主力并网需求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大概会在下半年集中来临。”但更为关键的是,在上述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高管看来,“由于大家都公布过出货目标,每家企业实际上都有很大业绩压力,若不能完成,尤其对资本市场没法交代。”

这也许正是那“不易被看到的供求关系”。根据相关报道援引的数据,2020年,中国光伏新增产能项目投资超过4000亿元。在这其中,资本则最为热衷电池、组件产能。

据报道,2020年,中国光伏新增了360多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若按照每条生产线400MW的产能计算,其总产能将超过140GW;而2020年新增的500条组件生产线,共计超过200GW产能,甚至足以满足全球需求。

而记者综合各机构数据整理,2021年光伏硅料产量约可达58万吨(折合组件193GW),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则达到了400GW、380GW-400GW、400GW,可相对于此,较为乐观的2020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也仅为160GW-200GW(含5%非晶硅光伏)。

“产能扩张较为集中于电池、组件环节,这正是引发如今产业链上下游处境两重天的症结所在。” 上述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高管表示。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