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50%降噪耳机不达标 存在听力受损风险

  • 2021-07-13 17:53
  • 央视财经

在过去的两年里,各种降噪耳机在市场上变得流行起来。商家表示,这些耳机可以利用芯片抵消或降低外界噪音,达到保护听力的目的。真的是这样吗?

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主动降噪耳机进行了风险监测。监测过程中,50%的降噪耳机降噪不足,不仅不能有效保护听力,还存在一定的听力损伤风险。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主动降噪耳机进行风险监测

记者了解到,一些降噪耳机通过耳塞或结构隔离外界噪音,即采用阻断的方法来降低噪音,但效果并不好。目前市面上有一款主动降噪耳机,可以通过芯片处理外界噪音,是目前最好的降噪产品。

同时,记者还对电商平台上销售的耳机产品进行了调研,发现“主动降噪”已经成为电商平台上大多数耳机产品的共同卖点。

“智能数字降噪”“多维降噪”,围绕降噪的各种宣传词频频出现。然而,面对眼花缭乱的耳机产品,消费者很难知道其真正的降噪性能。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专门对主动降噪耳机进行了风险监测。

本次风险监测主要针对电商平台申报为主动降噪的耳机产品,涉及47家企业的60副耳机,其中25副为头戴式主动降噪耳机,35副为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耳机的价格区间为199-2950元,其中国产品牌耳机20款,国外品牌主动降噪耳机40款。

目前国内标准只针对一般耳机,所以风险监测参考欧盟和军方的相关标准,测试最大声压级、主动降噪和综合降噪。

测试人员模拟车站、机场等场所的噪声环境,传递100分贝的总噪声,然后打开测试耳机的主动降噪开关,测试主动降噪效果。

记者看到,噪声曲线图显示,开启主动降噪功能后,低频带的声音曲线几乎与100分贝的噪声曲线重合,也就是说,即使开启降噪功能,耳机低频部分的声音仍然是100分贝。

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程师赵静:这款耳机主动降噪后启动曲线,与低频部分的噪声曲线几乎重合,几乎没有降噪,数值只下降了不到2db。比如在飞机、火车站这样的嘈杂场所,降噪效果更差,无法达到降噪效果。

据记者调查,这款自称具有主动降噪功能的耳机的客服人员声称,低频带可以将噪音降低20分贝,但实际测量显示,左右耳的降噪量都不到10分贝。

测试工程师表示,当耳机主动降噪小于10分贝时,实际降噪体验并不好,在测试的全部60款耳机中,多达30款耳机的主动降噪小于10分贝。其中部分产品主动降噪不足5 dB,占比超过10%,降噪能力严重不足。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监管司安全评价处处长李:产品占比大,降噪控制力度不够,识别外界噪声的准确率也不够。最大声压级指标虽然相对稳定,但仍需提醒消费者注意控制使用时间,以免造成听力损伤。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终将风险监测的耳机产品定为中等风险,认为风险监测中五成的降噪耳机降噪量不足,可能会使消费者在噪杂环境中调高音量,而噪声声压级过高,可能存在一定的听力损伤风险。

部分降噪耳机无芯片降噪技术 误导消费者

这次对降噪耳机的风险监测被定为中等风险,说明造成听力损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样的产品肯定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

提到降噪耳机,是指通过芯片有主动降噪性能的耳机。但是风险监测发现,部分产品要么不具备这样的技术高度,无法实现降噪效果;要么就是根本没有芯片降噪的技术,但还宣称是降噪耳机,误导消费者 。

近几年,降噪耳机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国降噪耳机生产厂家已有300家左右,2019年国内降噪耳机产值达到将近214亿,同比增长了73.58%,占到了耳机行业总产值30.9%.。

但是记者注意到,降噪耳机的迅速发展,掩盖不了部分产品的技术能力不足的事实。

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级工程师 吴蔚华:发现部分降噪耳机主动降噪能力不高,出现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在硬件设计及算法处理方面不足,不能准确识别并处理外部噪声,导致降噪耳机在消除外部噪声方面效果较差。左右耳降噪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左右耳机所使用的器件质量一致性较差造成。

技术能力不足,却也打着“降噪耳机”的名号吸引关注,这种降噪能力差的产品在市场上比比皆是。风险监测还发现,近4成宣称有降噪功能的产品,其实根本不支持主动降噪,存在严重的虚标问题。

记者了解到,降噪耳机是近几年上市的新型电子产品,相关降噪性能方面的标准还是空白。但是市场监管部门首次的风险监测,已经暴露出降噪耳机水平距离消费者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产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而市场上的部分所谓的降噪耳机,模糊降噪概念的做法也误导了广大消费者。

相关机构呼吁,应尽快推动降噪耳机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订,规范产品研发设计,也通过标准标称、检测的手段,屏蔽掉那些标称降噪却无法实现的“伪降噪”产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将督促相关企业进行质量提升。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监督司安全评估处处长 李贺军:一方面向企业发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告知书,督促企业消除风险,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调校降噪算法,提升产品降噪能力。

别让“伪降噪”成为市场里的“真噪音”

降噪耳机本是为保护听力而生,但不少产品却通过虚假宣传,虚标指标,用伪降噪来欺骗消费者,这反而可能加重对听力的损伤。

希望相关部门加大监测力度,完善技术标准,别让“伪降噪”成为市场里的“真噪音”,害了人还搅浑了行业。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