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应聚焦何处

  • 2021-08-12 11:41
  • 中国青年报

7月20日,共青团中央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互联网普及、上网环境、互联网应用使用、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家长对孩子上网的引导与管理等方面展示了当前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现状和主要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建议。

《报告》是社会各界携手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重要参考和指南。也为相关工作找到新的关注标准实际需求的重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1.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报告》加大了对家长网络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调查,被视为未成年人上网情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提高网络素养、规避网络风险的强关联因素。这揭示了父母或监护人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弥补网络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父母或监护人责任制度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

《报告》明确告诉我们,很多家长还没有完全胜任这个义务:57.5%的家长表示自己对互联网了解不多,4.1%的家长甚至自己都不上网;《报告》还显示,超过10%的家长对孩子使用互联网持放任态度,不知道孩子在网上花了多长时间,在网上接触了什么,自然也不知道孩子在网上做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未成年人养成了使用互联网的不良习惯,甚至变得依赖互联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

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接触互联网、形成使用互联网习惯的第一道关口和第一责任人。虽然随着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和陪伴时间的减少,父母在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会逐渐减弱,但任何其他第三方,包括互联网服务商、中小学等教育机构,都无法替代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在保护未成年人上网权益问题上,要不断完善家长责任制度,让每一位家长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真正肩负起培养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习惯的义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报告》说明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与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和服务息息相关。与2019年的情况相比,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和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增至1.83亿,占未成年人总数的94.9%。近三分之二的青少年网民拥有自己的网络手机,而拥有自己网络设备的青少年网民比例已达82.9%。除了台式电脑和手机,这些设备还包括智能手表,近年来智能手表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是互联网大国,在4G时代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络。近期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第五代互联网布局中,基站数量占全球总量的70%以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市场上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创新,为未成年人通过互联网学习、娱乐、社交、休闲提供了各种便利。自然,也给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最突出的表现是监管部门和直接监管未成年人的各方加大了对有问题的互联网应用和内容的管控难度。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过程中,如何针对未成年人多终端上网形成的网络环境,构建更加合理、均衡、科学的技术法律保护体系,应该是社会各界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是无论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还是其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都是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实际需要,提出综合施策、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各方参与的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长效机制。

同时,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来实现保护目标,不断改善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网络生态和网络环境。在这方面,《报告》给出的调研结论,既坚定了监管部门深化专项治理的信心,也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报告》显示,未成年人遭受的网络安全事件数量较2019年的34%下降了6.8个百分点,未成年人在上网过程中遭遇不良信息、血液、暴力、教唆犯罪的比例大幅下降,印证了监管部门大力推广青少年榜样、开展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活动的成效。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