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容易被诱导成瘾 对网络“三俗”零容忍

  • 2021-08-13 11:38
  • 人民日报

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然而,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信息也随之而来。未成年人心智不健全,对不良内容缺乏歧视。尤其需要对网络上可能伤害未成年人的不良内容“零容忍”,不要让网络上的“三俗”污染孩子纯洁的眼睛和心灵。

当前,青少年逐渐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消费者、生产者和传播者。《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有1.83亿,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达94.9%。中国青少年网民日益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同时,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信息可能进入他们的视线,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近日,中央网信办启动了“清夏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直播、短视频平台涉及的未成年人,严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出现在直播中,对炒作“网络名人子女”的行为严肃查处。禁止诱导未成年人进行奖励,防止炫富、拜金、卖惨“审丑”等现象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引导。坚决清理传播暴力、血腥、黑暗恐怖、教唆犯罪的视频。

不良内容危害大易受诱导、盲目效仿、沉迷深陷

主人搭讪、诱导和奖励.直播视频平台的一些机制和内容会导致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引导。

2019年,家住成都的11岁孩子肖伟爱上了游戏直播。在直播间,网友得到的奖励越多,受到的关注也就越多。为了得到主播更多的关注,肖伟用爷爷的退休金奖励了4万元。然而,在这种行为之后,往往很难实际维护权利。“网上交易是在虚拟的情况下发生的,监护人很难了解真实情况,退款理赔更难。”广西东方一源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宋思奇说。

“3岁胖女孩,体重66磅.立刻突破了100磅。”这段视频的配文来自女孩的母亲,视频的主角是一个名叫“佩奇”的3岁女孩。在他以往的视频中,“佩奇”大多在海赛吃各种油腻的食物,这些视频的播放量都很高,其中最高的一个播放量超过了55万次。

“看直播,扭身卖丑收入比上班族还高,孩子们都嚷嚷着要当主播。”在一个论坛上,一位家长的发言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担忧。

“画面和音效恐怖又黑暗,还有很多暴力画面。自从我的孩子迷上了这个游戏,他的精神萎靡不振,情绪暴戾。”这是一位家长在网上的留言,直指网上的不良内容。

在虚拟世界中,未成年人不仅可能成为“三俗”的受害者,还可能成为传播者和推动者。2020年,初中学生杨因个人矛盾,聚集多人对同学金拳打脚踢,并拍摄带有人身侮辱的视频上传微信群,引起十余人观看。此后,这些视频迅速传播到微信朋友圈,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未成年人的心智还不完善,对不良内容缺乏歧视,容易模仿。”广西大学大学生心理研究所所长杨指出,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不容小觑。

整治乱象齐发力落实法律法规、开展专项行动、建立常态机制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安祖文化”的辱骂行为在一些游戏社区、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传播开来。而辨别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则深受其害。

“我们不仅要整治社会上的流氓,还要整治网络上的流氓!”一位网友在网上描述了整顿“三俗”的紧迫性。

互联网不是一个治外法权的地方。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例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66条规定,网络信息部门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惩处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活动的行为,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社交网络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为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同时,围绕网络“三关”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对低俗媚俗、炫富拜金、危害社会公德等违禁内容进行检查。7月启动的“清夏整治青少年网络环境”专项行动,重点解决网络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7个突出问题,包括涉及直播、短视频平台的未成年人问题,以及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有效性不足的问题。要求对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保持“零容忍”态度,各网站平台要积极履行主体责任。针对今年年初广西网上名人村低俗、低俗炒作现象,广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广西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管理,约谈主持人,撤销称号,开展执法。

除专项整治外,各地政府相继建立常态化整治机制,同时大力推进社会监督举报平台建设,加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今年3月,浙江省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结全国首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加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今年7月,河北等地相继开通未成年人网络有害信息专项举报电话,开展未成年人网络有害信息专项举报受理工作。三年来,广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清理低俗、低俗、媚俗有害信息1600余条,关闭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网站(公众账号)121个。

完善对策防反弹网上网下联动、整合监管力量、加强关心引导

要减少“三俗”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不仅要预防、监督、整治网络不良内容,更要引导、教育、关爱未成年人。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清网”与“育人”齐下。

“网络经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监管存在一定难度。有些网络违法违规实施主体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屏蔽某个区域IP的访问行为,使执法人员无法监测到网站的违法违规行为。”广西文化和旅游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黄庆锋说,一方面,网络不良信息传播隐蔽性高,平台运营者流动性大;另一方面,网络执法人员数量不足,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研判处置工作能力有待提高,进一步提升、整合监管整治的力量和技术必不可少。

“有关行政部门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工作人员对有害信息的研判处置能力,在重点领域加大人员投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网信办主任金化伦建议,应加强动态网络巡查监管,提升技术手段对违法违规内容进行事前拦截、屏蔽。监管部门适时开展专项督查,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并视情况组织“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反复。

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未成年人的引导、教育、关爱。对不良网络内容的认识不足是未成年人参与传播和制作不良网络内容的主要原因。增强打击网络“三俗”的教育宣传力度,正面宣传引导合理健康上网,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未成年人及监护人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

为何有的未成年人会在直播间大额打赏?“直播间打赏能获得来自主播和观众的即时正反馈,未成年人辨别力不强,容易被误导,冲动消费。”杨国新说:“家长应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学校也需要建立多元的价值评价体系,开展多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孩子提供更多自我实现的平台。”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