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诈骗有新手段 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安全支付

  • 2021-11-12 11:08
  • 证券日报

消费者在沉浸在“双11”购物狂欢中的同时,也要警惕新的欺诈手段的出现。

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在官方微信官方账号发布提醒,警惕“双11”期间支付过程中的各类骗局。与此同时,许多公安机关也频频发出警告。

虚假红包诈骗需警惕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发布的“双11”期间支付安全常识涉及六个方面,即谨防虚假客服诈骗;注意支付安全,小心账户密码;仔细扫描二维码,降低被盗风险;谨慎使用公网,保护账户安全;警惕低价陷阱,拒绝钓鱼网站;注意手机安全,谨防木马病毒等。

同时提示部分网站由于安全防护能力较弱,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导致用户信息泄露,客户支付密码被盗。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鹏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与传统支付渠道相比,线上支付的特点是交易场景虚拟化,验证强度相对较弱,因此主要针对微支付。建议客户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合理的交易限额。”

此外,根据各地公安部门近日发布的“双11”期间诈骗案件统计,发现今年“双11”期间诈骗手段较多。

“双11”期间,很多商家为了制造声势,会预售一些商品。同时通过发放红包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优惠,这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诈骗的渠道。据悉,今年“双11”期间,虚拟红包诈骗数量明显增加。

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借机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平台上派发“双11”假红包,诱骗大家点击并取走银行账号、手机验证码等个人信息;也有不法分子利用钓鱼网站或应用程序以预售为诱饵进行诈骗。这些诈骗大多发生在“双11”之前。买方完成付款后,不仅没有收到货物,也无法联系卖方要求赔偿。

30位多领域反欺诈专家向《证券日报》指出,在国家机关严厉打击、社会对反欺诈日益重视的背景下,电信诈骗发案率趋于下降。但在“双11”“618”等网购促销节日的时候,电信诈骗分子依然紧盯消费者,静待时机下手。因此,消费者应该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防范根本在个人意识

除了上述新骗局,还有不法分子伪装成客服与消费者取得联系,以支付定金、手续费、交易费、退款等借口骗取钱财。

30位多个领域的反欺诈专家指出,消费者被个人真实信息误导,叠加对网购退款流程和网贷提款规则的无知、风险识别能力弱等因素,极易陷入欺诈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支付骗局的逻辑都是恐吓消费者“多付钱不取消”。消费者将被骗走更多的钱,而不是浪费钱。

王鹏博指出,“双11”诈骗高发的主要原因在于众多优惠活动和各种促销操作方式造成的高交易频率,犯罪分子也趁机作案。

在防诈骗方面,央行广州分行指出,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用卡习惯,是应对层出不穷的诈骗犯罪最有效的方法。建议用于网上支付的银行卡不要存太多钱,设置每日最高消费额度。同时,签署一些短信通知服务和被盗保险服务,以保护资金和财产的安全。

王鹏博认为,无论欺诈有多“翻新”,防范欺诈仍在个人意识中。

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苏建议,新骗局的后续处理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从顶层系统完善对网络诈骗等相关违法行为的识别,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分工;二是设立专门的投诉举报渠道,畅通与网络诈骗相关的反馈流程;三是加大司法打击力度,消除商业氛围;四是加强监管技术应用,通过技术手段监控不法分子动向,开展早期打击。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