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训练“常态”释放什么信号?

  • 2021-12-28 11:14
  • 中国青年报

成为课外体育锻炼教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课外体育训练的场地应该满足哪些要求?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保障?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课外体育训练的一系列热点问题给出了解答。

“‘课外’不是‘校外’‘常态’不是‘规定’。”北京市东城区体育局原副局长马莉对记者表示,这两个关键词透露了《规范》的发行目的,“深化体教融合”“进一步完善课外体育训练治理”,从而“促进体育训练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自7月下旬“双减”文件发布以来,全国体育教学训练市场持续升温。在媒体的聚焦下,积少成多的弊端和沉到池底的新病都化为乌有:无良机构乘势而上,学历、师资、课程配置三大缺失;高预充电和频繁运行事件;班级占用公共健身空间,“游击战”等青少年训练乱象亟待规范解决。

对此,10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的通知》号文件,成为“双减”后首个体育训练市场监管文件,强调各地体育行政部门将开展课外体育训练科目规范化建设。两个月后,适用范围为7-18岁儿童青少年,共7章28条《规范》。从运动训练场地设施、课程、从业人员、内部管理、安全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要求,为所有训练科目展现了“门槛”。

“职业资格”是河南省跆拳道运动协会会员部门负责人经常设置的最重要的门槛。从运动队退役后,常昌礼从事青少年跆拳道训练10余年。他记得在韩国文化的影响下,跆拳道很快在中国发展成为一项受欢迎的室内运动。但在蓬勃发展时期,专业教练的数量赶不上市场需求,很多道观“七天就能培训一个教练上班”,但按照传统的培训周期,这个时间大概是1-2年。“鱼龙混杂,人来人往快。除了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外,对行业的长远发展也非常有利。

根据《规范》,未来,在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国家级单项体育协会颁发的体育技能等级证书、体育教师资格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人才评价机构颁发的体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省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关证书中,课外体育培训科目的教练员应至少持有一项证书。

“这个要求不难实现。”李畅说,以跆拳道为例,随着市场的发展,从全国到城市的项目协会纷纷成立。“培训机会丰富,每年培训的教练数量也在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跆拳道目前面临着与其他项目的市场竞争。“专业”是对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比如教练,除了掌握运动专业知识,还应该能够利用视频剪辑,利用好社交媒体,为家长提供更直观的服务,看到孩子的变化。”

行业缺乏标准和制度,这是1 1儿童体能运动馆联合创始人吴的感受,他已经经营了10多年。“即使是同一个项目,100个机构有100种方式,100个教练可能有100个教学计划,水平参差不齐。也可能因为核心教练的离开而造成运营困难。”因此,他正在逐步转变他的业务

吴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一要求避免了“退费难”、“携款潜逃”等问题。对从业人员来说,对资金准备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产生的危机感将重新洗牌这个行业。投机者可能在权衡利润和风险后离开市场,最后他们可能是真正专业和有运动头脑的人。”

知名体育营销专家、key way创始人张青从家长的角度注意到,《规范》对课外体育训练的安全性给出了详细的要求。除了之前强调的设备安全、疫情防控、保险购买等。还提出“培训主体应当在开展培训的室内外场所设置视频图像采集装置,视频图像的采集和回放能够清晰识别人员的身体特征”和“鼓励提供自动体外除颤器并应当根据自身规模配备至少一名经过培训并取得急救证书的人员。”

张庆表示,《规范》中的要求,包括安全问题,可能会给小微机构带来一定的成本增加,但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增加的成本必然会增加,有利于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但他也强调,运动训练市场处于“疯狂增长”阶段但实际上“看起来很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小而散的状态,尤其是疫情情况下,企业的生存受到挑战,“建议《规范》实施过程中,各地不宜再增加代码。”

“文档使用《规范》而不是《规范》。其实就是约束、引导、倡导。没有明确的奖罚,没有解决“如果没有”的问题。”马丽注意到,《规定》最后一条明确表示“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在他看来,这相当于给了所有课外运动训练科目三年的缓冲期。“在此期间,除了培训主体主动向要求靠拢外,行业协会和相关主管部门还应向培训主体提供培训、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满足要求。”缓冲期结束后,如果《规范》变成强制《规范》,那么市场也会露出大浪的结果。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