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前摇动面膜?喝红酒软化血管?为什么“科学”谣言如此流行?
- 2022-01-24 11:33
- 中国青年报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这些打着“科学”旗号,结合新闻热点的谣言依然满天飞。一些传闻已久的老谣言已经流行起来,成为频繁转发的新谣言。
前不久,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网信办公布了2021年度“科学”谣言真相调查名单,全年十大最具代表性谣言榜上有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多位专家解读十大谣言,提炼谣言背后的概念混淆、偏见效应、联想不当、主观推断、惯性思维等五大规律,以传播科学方法识别谣言,提高公众对科学谣言的免疫力。
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用前要抖一抖?
中了“混淆概念”的套路!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关于口罩的谣言也时常出现。清单上有一条:口罩消毒残留物“环氧乙烷”是一种致癌物。打开包装后,应将口罩甩到空气中,这样环氧乙烷的值会大大下降,否则会致癌。
“这完全是混淆概念的误解。”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主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王佩瑜说。
他告诉记者,大部分医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都会用环氧乙烷蒸汽熏蒸消毒。但消毒后,厂家会等环氧乙烷蒸发后再包装。此外,口罩经环氧乙烷灭菌后,厂家还会对环氧乙烷进行检测,出厂的口罩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即小于10g/g/g。
“环氧乙烷是一种挥发性物质。口罩通过多个流程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基本没有会影响他们的残留物质。正规企业生产的口罩残留物符合国家标准,不会对佩戴者的健康造成威胁。”王佩瑜说,医生和护士在工作时都戴口罩,没有有害健康的报道。
他告诉记者,这个谣言是“混淆概念”的套路。有人用一些看似专业深刻的科学词汇和看似“高远”的伪科学概念,炮制谣言,混淆原本正确的科学概念。如果人们的科学素养不足或者不理性,很容易上当受骗。
“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会引起病毒‘免疫逃逸’”,这也是典型的“概念混淆”谣言。王佩瑜说,免疫力是人体的抵抗力,它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监测或清除体内外的病原体。“免疫逃逸”可以理解为病原体千方百计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使人体内已建立的免疫系统无法被识别,从而逃避其攻击;或者病原体偷偷藏在细胞里“睡觉”,从而避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体的攻击。
“新冠肺炎疫苗不会造成‘免疫逃逸’,相应地,新冠肺炎疫苗可以减少‘免疫逃逸’。流感病毒和新冠肺炎病毒都属于RNA冠状病毒,RNA冠状病毒的特点是容易突变,病毒突变过程中会发生‘免疫逃逸’。”王佩瑜说。
在他看来,接种疫苗可以减少突变,因为接种疫苗后,人群的传染性降低,病毒的复制和程度降低,突变的概率降低,患者病情减轻,严重程度降低,“免疫逃逸”的机会减少。
“因此,建议大家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尽量多接种疫苗,规范接种第一针、第二针和加强针。此外,除了接种疫苗,我们常规的公共卫生措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也很重要,因为这些预防措施也可以减少感染,从而降低‘免疫逃逸’的概率。”王佩瑜认为,标准化的公共卫生措施和疫苗接种,加上有效药物的开发,最终可以控制新冠肺炎。
核能供暖的热水带有核辐射?
中了“成见效应”的套路!
核能加热的热水有核辐射。如果暖气管道漏水,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是2021年广为流传的科学谣言。
在中国核电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张振华看来,这种谣言属于“偏见效应”的套路。对于不熟悉的科技,公众总是会从最初的印象中得出结论,这往往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偏见。
“所谓的核辐射也叫电离辐射。”张振华说,这种辐射在生命中无时无刻不存在,包括一些天然大理石材料,以及天然核辐射,而核电站的人造核设施也会有核辐射。
核电站提供的采暖水会有放射性吗?张振华分析了核电站的示意图,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核岛,二是常规岛,三是防喷器配套设施。常规岛和防喷器与常规电厂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核岛,专业人士称之为反应堆建筑,放射性物质储存在那里。
据他说,核岛是一回路,常规厂房是二回路,三回路是冷却回路。但通过城市管网给居民家供暖时,已经是第四、第五回路,且回路是隔离的,即只传递热量,没有介质3354水的交换,不会有放射性物质进入用户的供暖管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关于核供热水有核辐射的谣言将被摧毁。
“这种谣言是利用大众的心理传播‘先入为主’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实际上是在兜售社交焦虑。”张振华说。
每天喝点红酒可软化血管?中了“不当联想”的套路!
春节临近,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免不了小酌一杯,其间可能会听到一种说法,那就是每天喝点红酒有益无害,还可以软化血管。是真的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科临床部主任医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资深顾问吴海云告诉记者,60多年前医学界提出一个假说,认为葡萄酒可能对心血管有保护的作用。葡萄酒含有白藜芦醇,白藜芦醇有一定降血脂的作用,动物实验提示,白藜芦醇可能有一定的血管保护作用,但在临床上它对人到底有没有益处,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吴海云认为,这条流言中了“不当联想”的套路,“公众面对自身关切的信息时,如果进行错误或过度联想,就可能中了流言的圈套。比如把一些可能性或相关性当成因果性和必然性,信息在口耳相传中就会‘变味’。”
“‘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黄”,也是这方面的典型流言。
“很多人年纪轻轻就不吃鸡蛋黄了,有人认为鸡蛋黄吃多了,身体里的胆固醇容易超标,这个观点是一种误导。”吴海云说,近20年的研究已经否定了这种说法,即人体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主要取决于身体内合成胆固醇和代谢胆固醇之间的平衡,而与饮食中摄入的胆固醇总量没有太大的关系。
他告诉记者,吃蛋黄会增加胆固醇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饮食中摄入胆固醇含量,对人们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蛋黄会增加胆固醇,“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黄,则又是一条科学流言。
航天员一到空间站就吃胖了?
中了“主观推断”的套路!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至今已有3个多月,三名航天员顺利执行了出舱、太空授课等多项任务。前不久,细心的网友发现,出现在视频中的3位航天员都变胖了。有网友猜想,这是不是空间站的伙食太好了?
“真相并非如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委员焦维新说,3位航天员之所以看起来“变胖”,是因为在空间站,航天员受微重力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了脸部浮肿。伙食、运动等因素,不会迅速造成这类变化。
他告诉记者,在地球表面,人体感受到的重力就是地球引力。空间站飞行的高度,距离地球表面约400公里,在那里,航天员几乎感觉不到重力的作用,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微重力。
“在地面,血液会流向腿部和身体下部。但在微重力环境下,由于没有地心引力,血液开始在头部聚集。这导致航天员的脸部浮肿,也被称为浮肿综合征,因为他们的大部分血液都在上半身。”焦维新说。
在他看来,“航天员一到空间站就吃胖了”,这条流言中了“主观推断”的套路,由于对前沿科技缺乏系统了解,从而通过主观想象得出结论,滋生谣言。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会频繁掉线”,也是这方面的典型流言。
焦维新说,北斗定位仪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非同一概念。后者是一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市场上所谓的“北斗产品”,往往只是某一企业的产品,并不能代表北斗系统。可以肯定的是,北斗系统没有问题,也有严格的实时监测,不存在卫星掉线导致信号中断的可能性。
“网友要避免主观推断,‘眼见不一定为真’,重大热点事件发生时,更需要等待更权威的证据来确认。”焦维新说,正因为北斗系统的名头响、口碑好,老百姓十分关注,利用“北斗”的高科技名头忽悠的现象才时有发生。
冬奥期间天然降雪越多越好?
中了“惯性思维”的套路!
在专家看来,惯性思维常常会左右人们的思想,思维定式更会影响人们科学理性地探求真知,尤其对于那些广受关注的现象级热点,由于全民关注度高、传播度大,信息在双向的互动传播中更易出现偏差,得出错误结论。
“冬奥期间天然降雪越多越好”就是“惯性思维”的典型流言。
很多人认为,在高规格的冬奥赛事中,使用人造雪是由于天然降雪不足而迫不得已的方案,但事实恰恰相反——对于高规格的冬奥赛事,人造雪不是备用方案,而是主要方案。在常年有雪、降雪量极为充沛的地区,冬季项目的赛道依然采用人工造雪。
“此时,自然降雪反而是种‘负担’,甚至于比赛期间大家并不希望出现天然降雪。”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张凯告诉记者,人造雪的优点是雪质更具可控性,其形成的时间短、生长快,雪花的形状也基本一致。尤其是优质的“冰状雪”,硬度大,不易被破坏,在运动员高速转弯的情况下能保证雪道表面不变形,选手不论第几个出场,雪道的状态都是一样相对完美。
相比之下,自然降雪较为松软,运动员的雪板非常容易陷入雪中,造成侧翻、急停等事故。因此,赛事期间如果遇上了下雪天气,松软的天然雪就会导致“光滑如镜”的赛道功亏一篑。
因此,如果真的遇到“天公不作美”时,工作人员会立即使用压雪机重新压实雪道,并对赛道进行紧急整饰。
“所以,‘冬奥期间天然降雪越多越好’这条流言是假的。其实,生活中很多的流言,是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的,这也是这类流言的可怕之处。”张凯说。
- 公安部交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事故多发路段2020-07-27 11:24
- 全球深空探索走进新时代2020-07-27 09:06
- 四部门:遏制货车非法改装 严厉打击百吨王2020-07-27 07:18
- “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榜单正式发布2020-07-27 07:16
- 多地出台稳外贸稳外资“加强版”举措2020-07-24 09:11
-
2
上海海警查获5起涉嫌走私案件 涉案金额2000万元
2020-07-22 07:16
-
3
高科技重新定义新时代抢险抗洪
2020-07-21 07:24
-
4
2020第五届大致坡琼剧文化节在海口启幕
2020-07-13 08:56
-
5
黔东南州非遗大集市在丹寨万达小镇开市
2020-07-08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