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扰用户“删除差评”违反多项法律

  • 2022-06-17 11:28
  • 中国青年报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查获公民个人信息数万条,涉案金额200余万元。经查,该公司“业务员”在网上主动联系差评商家,吹嘘可以提供“代删差评”的服务。当商家有意倒行逆施时,“业务员”会通过非法手段购买做出差评的用户的个人信息,然后通过软磨硬泡的方式骚扰用户,并承诺支付一定的“好处费”,诱导用户删除差评信息。(《法治日报》年6月15日)

网购的评价功能不仅提高了购物体验,也为平台推荐商品提供了依据。很多平台也鼓励消费者以积分的形式进行评价。好评自然受到商家的欢迎,但也有商家因为商品或服务确实不达标而招致差评,于是产生了“删差评”的想法。现在,这个专门删除差评的团伙被抓了,既警示了有意删除差评的商家,也警示了企图通过删除差评获利的投机者。

差评权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赋予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权,也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关键。消费者只有浏览、分析各种好评和差评,参考相关网站上商家和商品的整体评分,才能做出最符合自己真实意思的判断和选择。尊重和保护消费者的“差评权”,是商家义不容辞的义务。

根据《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不得以虚构交易、捏造用户评价等方式欺骗、误导消费者。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评价平台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的方式。不得删除消费者对其平台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的评价。违反者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而有偿删除差评的行为,无疑扰乱了正常的商业秩序,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根据前述规定,删除差评者和涉案商家将面临最高50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数罪。比如报道中提到的事件,行为人通过非法手段购买差评的消费者信息,已经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一般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此外,有偿删除差评也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非法经营数额在5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可以构成非法经营罪。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些演员更出格。向商家收取删帖费用后,采取非法手段入侵网络平台删除差评,涉嫌非法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付费删除差评的团伙被抓,再次警示那些靠删除差评被评为专业人士的人,投机取巧的旁门左道已经行不通了。也提醒商家,只有虚心接受差评,认真对待消费者,努力改进不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市场。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