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未完成的尾巴”导致怀疑人工布局行业无异于拔苗助长

  • 2020-12-02 13:26
  • 科技日报

今年以来,芯片“未完成潮”引起了广泛质疑。在11月28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发展规划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表示,芯片行业出现盲目投资和未完成项目,前期集成电路制造投资也出现爆炸式增长,造成巨大损失,需要规划和加强监管。

与盲目投资相对应,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和材料五大行业的发展仍然不平衡。那么,中国的IC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呢?

以产业技术为导向

让商业价值成为丈量创新成果的尺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指出,中国要想拥有一个相对可控的产业链,必须在工艺、设备和材料、设计IP核(知识产权模块)、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三大制造环节取得关键突破。然而,集成电路产业链长、领域广的特点也给中国集成电路突破壁垒带来了巨大挑战。

吴汉明认为,从芯片制造的角度来看,80%的设备投资在硅单晶上,制造工艺和封装都在制造过程中。由于投资大、回报慢的制约,成熟、独立的制造工艺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

吴汉明认为,中国芯片技术未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在于集成电路基础研究薄弱,中国缺乏工业技术储备。2013年以来,芯片性能、功耗等指标的提升速度明显放缓,甚至达到饱和。世界工业技术发展缓慢,给了行业迎头赶上的机会。

“只有在工业技术的指导下,集成电路才能迅速发展。实验室研究擅长单点突破,但完整的产业链要求很多技术没有明显的缺点。工业技术不是科研机构改造后的应用和发展,而应该成为指导科研的原始动力。”针对工业技术发展的薄弱,吴汉明认为,应该建立以工业技术为导向的科技文化,把商业价值作为衡量技术创新价值的重要标准。

为此,吴汉明建议:加强应用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突出突破性技术创新,增加R&D在新材料、新结构、新原理装置等基础问题上的投资;从国家层面开展工业生态建设。系统科学的规划布局,遵循“一代设备、一代技术、一代产品”的发展规律,加大对材料、设备、关键工序的支持力度;产业发展遵循内循环与外循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坚持全球化发展。

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尊重自然形成的产业布局

中国半导体工业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魏少军教授认为,中国的集成电路市场“需求旺盛,供应不足”,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幸运的是,中国在集成电路行业的竞争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据中国半导体协会统计,2004年至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增长,产值增长近14倍。

工业技术最终呈现在产品上。魏少军表示,中国拥有疫情影响带来的“第一手商机”,这也是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的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缩短与世界领先企业的差距。要以产品为中心,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健康发展。在继续发展“设计代工”模式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IDM(集成电路系统集成服务商,集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他认为,依靠信息数据管理模式,企业已经实现了整合

“我们缺少的是高端产能。但在产业布局上,近年各地投资建厂热情高涨,导致一批制造项目面临未竟之业。这种违背半导体行业发展规律的盲目冲动,值得警惕。”魏少军说,要坚定不移地走技术和资本均衡驱动的道路,形成集成电路创新资源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同时要尊重自然形成的产业布局,而不是刻意去人为布局。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