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于“油炸硬币”的特斯拉正在滑入一个危险的游戏

  • 2021-04-29 14:48
  • 汽车头条

复杂的“车展维权”事件似乎并没有减缓马斯克的脚步。

北京时间4月27日美股收盘后,特斯拉公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实现营收103.89亿美元,同比增长74%,略高于此前的市场预期。净利润方面,公司GAAP净利润达到4.38亿美元,同比增长26倍以上,创历史新高。

在全球缺乏核心的背景下,特斯拉第一季度的销量也再次逆势上涨。全球共交付184,800辆新车,同比增长109%,环比增长2.2%,创下新的生产和销售记录。

“钱路漫漫”,“卖分”、“炒币”为特斯拉增利

收入结构方面,特斯拉第一季度汽车业务总收入为90.02亿美元,同比增长75%,占总收入的86.65%,目前仍是绝对的主营收入。其他两项业务,——发电和储能业务、服务和其他业务的收入分别为4.94亿美元和8.93亿美元,分别占4.75%和8.6%。

从净利润的角度来看,这些占主要收入份额的“实体业务”只能称之为“无损失”,而信用收入(出售碳排放信用)和突如其来的数字货币(比特币)收入实际上促进了利润的增加。

仅通过出售碳信用,特斯拉仅在2020年就将赚取15.8亿美元的收入,是前一年净利润的两倍。同样,今年第一季度依然如此。特斯拉再一次以碳排放点迎来了5.18亿美元的营收,创下了近七个季度的新高,而这部分资金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汽车销售的“零成本”附加值。

此外,出现在财报首页的“数字货币”,也成为了特斯拉的另一种投资方式。今年2月,特斯拉披露,它购买了15亿美元的比特币,并通过部分出售获利1.01亿美元。对此,特斯拉首席财务官扎克柯克霍恩(Zach Kirkhorn)在电话会议上表示,为了保证新产品的顺利推出,抵御“半导体”的不确定性,公司需要回报更高、现金流动性强的投资项目,比特币符合特斯拉目前的投资需求。

未来业绩承压,马斯克却只字未提“中国故事

虽然特斯拉目前的营收状况正在改善,但从销量来看,中国市场的动荡可能成为特斯拉未来表现的危险信号。

根据财务报告数据,特斯拉第一季度在中国市场交付了6.9万辆汽车,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占全球销量的近40%。在很多华尔街分析师眼中,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已经成为特斯拉发展的关键力量。换句话说,中国市场的销售趋势将严重影响特斯拉未来在汽车业务上的收入。

销量占比巨大似乎并没有被特斯拉重视。2020年下半年以来,特斯拉Model 3频频曝光“车辆失控”、“刹车失灵”等负面安全新闻。仅今年1月份就发生了4起“刹车失灵”事件,特斯拉的回应几乎都将事故原因认定为车主操作不当,甚至直接“把锅倒在路上”。

在众多事故下,上海车展的女车主维权事件似乎发酵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无论是特斯拉一开始“绝不妥协”的傲慢态度,还是未决案件的不确定性,这种突如其来的维权不仅让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失去了很多支持,也让消费者对特斯拉的安全性能产生了怀疑。

除了产品质量,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也可能给特斯拉未来的表现带来压力。据了解,特斯拉第一季度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00%,但服务中心仅增长28%,移动服务车队增长22%。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数据意味着特斯拉在服务能力的延伸上跟不上销量的大幅增长,这样的“服务缺口”甚至被媒体嘲讽为“特斯拉只看重中国的产能”。

目前,在舆论风暴下的特斯拉,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撕掉的标签。受此影响,特斯拉第二季度在华销量可能会遭遇一定程度的冲击。

出乎意料的是,特斯拉高管在这次财报电话会议上没有提到今天的“中国故事”,但马斯克为几天前在北美发生的“自动驾驶”事故辩护并为其开脱。

“长远来看,我们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

相比于交付“跳票”的S型和X型,特斯拉似乎在Dojo(特斯拉神经网络超级计算机项目)和自动驾驶上投入了更多的笔墨。“我们正在开发神经网络超级计算机。该软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将开发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在马斯克看来,特斯拉的使命似乎变了。“目前大家都把特斯拉当成电动车或者能源公司,长此以往,人们会发现我们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

众所周知,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处于近乎领先的地位

地位,然而,与其他企业不同,特斯拉不仅放弃了更加精确的“激光雷达”,还在提升视觉感知能力的同时,逐渐弱化整车雷达系统。对于这一工作的时间节点,马斯克透露称,FSD团队目前完全致力于研发基于视觉的自动驾驶系统,已经准备好将美国市场的车型切换到Tesla Vision。

尽管这样的“视觉方向”能否符合用户需求尚未可知,但特斯拉所选择的“单车智能”路线,或许在中国市场并非适用。“中国基础设施覆盖率丰富,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车路云协同模式更加适合。”在此前回答媒体提问时,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项兴初表示。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差异,更需要技术方面的“因地制宜”。在如今的自动驾驶赛场,众多公司几乎采用了多种技术路线并举的形式“冲刺”,相比而言,特斯拉“独木桥”般的抉择如果出现部分失误,其所面临的或许将是落后甚至淘汰的局面。

无论是对中国市场的“冷漠”,还是有关自动驾驶的“偏执”,如今财务业绩一片向好的特斯拉,似乎正在滑向一场危险游戏。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