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生产全国58%的粮食

  • 2021-02-02 14:11
  • 中国青年网

2月1日电 记者今天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了解到,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我国旱地农业技术,特别是旱地农业自然降水利用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旱地农业自然降水利用率从2000年前的56%提高到2020年的65%,部分示范区可达70%以上,远高于全球50%的平均利用率。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旱地农业首席研究员梅介绍,我国旱地农业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秦岭和昆仑山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提供全国58%的粮食(包括灌溉),75%以上的牛羊肉。这些地区是贫困易发区和生态脆弱区,也是主要的粮食功能区和重要的农产品保护区,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防止重新陷入贫困十分重要。

30年前,梅带领团队研究旱地农业生产技术,这也是我国旱地农业技术研究的起步阶段。针对北方旱地干旱频繁、环境多变、水土过度利用、生产稳定性下降等问题,他领导的北方旱地农田抗旱适水种植技术及应用项目持续开展了长期多点试验研究。

他认为,旱地农业缺乏灌溉水源,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是关键。中国农业科学院根据中国北方旱地农田的不同类型,建立了不同的抗旱适水种植主导技术,并开发了配套技术产品,实现了标准化,从而将试验示范区的农田降水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此外,项目组还了解了北方旱地自然降水的利用状况,了解了主要作物生产潜力的开发程度,开发了多项集雨、集水、保墒技术,建立了不同地区的旱地开发模式。

梅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围绕深度节水和极端节水,重点揭示旱地海绵田定向培育机制和旱地特色作物节水提质机制,突破旱地海绵田、绿盖抑蒸、水肥协同提质等关键技术, 种植养殖一体化和农田系统生态重建,开发智能集雨灌溉系统、新型多功能抗旱制剂、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新材料等系列产品,形成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