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里养出“大个头”崇明清水蟹

  • 2021-05-24 17:51
  • 东方城乡报

依托优良的自然资源,崇明建起以宝岛蟹庄(上海宝岛水产养殖合作社)为代表的标准化养蟹基地,全面实施养殖水体内循环、小对流、微流水、自净化、零排放的养殖新模式,在保护和优化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蟹的规格和品质。崇明养殖业“金字招牌”清水蟹产业正朝着生态环保、高质高效的方向转型。

过去,崇明河蟹产业以苗种为主,依托长江入海口的地理优势,为阳澄湖在内的全国多地供应蟹苗。而今,依托优良的自然资源,崇明建起以宝岛蟹庄(上海宝岛水产养殖合作社)为代表的标准化养蟹基地,全面实施养殖水体内循环、小对流、微流水、自净化、零排放的养殖新模式,在保护和优化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蟹的规格和品质。2020年,产自宝岛蟹庄的崇明清水蟹成为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特许产品,单只平均规格为4.5两,比2019年增加0.4两。崇明养殖业“金字招牌”清水蟹产业正朝着生态环保、高质高效的方向转型。

养殖场装上一个“净化器”

传统的养蟹过程会导致水体中氨氮含量等慢慢上升,要让清水蟹产业更符合生态岛建设要求,内循环养蟹模式能有效降低蟹塘水体氨氮含量,从而达到提升水质、保护环境的目的。

2017年起,崇明清水蟹生态养殖试点项目在宝岛蟹庄崇明清水蟹标准化养殖区内进行,该项目对15亩池塘进行改造,借助现代农业工程设计、水产养殖信息化等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将改造后的蟹塘分成两部分,中央区域用于养殖,面积占八成;外围用于水体净化,两个区域间设有生态隔离屏障。养殖区产生的水经过布水渠到达净化区;净化后的水经过气提装置,被送到养殖区域提供给螃蟹,形成“活水养蟹”模式。

2020年,宝岛蟹庄的内循环养殖面积已提升至600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经环保部门检测,这一模式中,养殖水体的水质达到Ⅲ类水,磷、氮、COD等含量远低于上限指标,塘内水体温度均衡性提高了10%,平均水体溶氧水平提升15%,整个系统实现了“大循环、小对流、自净化、零排放、优质蟹”的目标。“24小时内循环2遍,即可达到活水养蟹的效果。”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春介绍说,基地投入约800万元对核心区现有设施设备及环境进行改造提升,每亩预计产生1.2万元的经济效益。

“蟹森林”践行“全生态”理念

崇明清水蟹养大之余,如何养得更“生态”,打造“蟹森林”正是宝岛蟹庄以“全生态”理念为引领的新尝试。

初夏时节,宝岛蟹庄“蟹森林”的水面清澈见底,种植在水中的池杉和落羽杉错落有致,木栈道蜿蜒林中,水草随波荡漾。现在,扣蟹刚蜕完第二次壳,水草丛隐约可见一些褪去的蟹壳和几只小蟹。和传统养蟹方式不同,黄春把密度控制在每亩600只扣蟹,比传统模式少了200只。

蟹在生长过程中喜阴,杉树能有效调节水温,让蟹在25℃-28℃的适宜温度中生长。“水质越好,蟹的品质就越高。杉树还能吸附水底的淤泥,避免水体富营养化,且不需要打农药,不会造成面源污染。一旁的水草则让蟹有个休息、蜕壳的隐蔽场所。”黄春告诉记者,蟹越长越大,就要更大的活动范围,“蟹森林”的水面就会随之扩大。由于树木和水草的存在,水体能得到净化,使“蟹森林”的水循环利用。有水、有树、有蟹、有景的“蟹森林”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能突破解决发展林下经济的瓶颈。

“一只蟹”带动一条产业链

2020年,黄春领衔的团队被评为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一支6人团队围绕崇明清水蟹产业发展、种源提纯复壮、绿色养殖模式完善提升、病害的预防、水质调控、河蟹的深加工、河蟹营养、市场营销、品牌打造及新技术的推广等方面进行研究创新。工作室通过和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水产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清水蟹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去年,宝岛蟹庄的成蟹平均规格约4.5两,比2019年增加0.4两,是历年涨幅最大的一次。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必须向花园式养殖场转变,黄春设想,集结崇明中小型养殖户,在绿华镇打造一个千亩以上的清水蟹养殖核心区,统一供应苗种、饲料,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一方面可以保护崇明清水蟹种源,另一方面发挥清水蟹生态养殖的集聚效应,加强一三产融合,形成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

如今,位于宝岛蟹庄的崇明蟹文化展示馆有望进行全面“升级”,扩建规模的同时,将增加多媒体手段和交互式体验,让游客在蟹文化馆亲眼目睹一斤二两的巨蟹,享受蟹粉狮子头、蟹粉蹄筋、蟹粉芦笋、面拖蟹、咸肉蒸蟹等一大拨以蟹为食材的美食,深度了解崇明河蟹的文化背景和河蟹产业发展历程。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