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河:肥沃的草原和繁荣的工业

  • 2021-07-02 11:43
  • 青海日报

六月盛夏,微风吹过茫茫草原,绿草从柏油路的尽头一直延伸到山脚。桑加骑着摩托车悠闲地走在布哈河边的草原上,看着500多只藏羊在他面前吃草。桑佳的脸上充满了喜悦。

“放羊一辈子,没想到现在靠放牧脱贫致富。感谢党!”耿桑佳,45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一社村民,梅陇生态畜牧合作社优秀牧民。

梅陇村位于布哈河东岸,距县城20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是纯畜牧业的藏族村落。2008年,以“草原承包经营权、牲畜股份折价、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按劳取酬、按股分红”为基础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美龙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桑家和村民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

“羊群的情况怎么样?有什么问题吗?”6月23日,在布哈河合作社的一个秋牧场,梅陇村党支部书记耿桑多杰正在和耿桑家谈论最新的生产情况。

做爱。(藏语是“很好”的意思)桑加高兴地回应,说羊长得很开心,特别是200多只母羊状态极佳,今年放出来一定会再生一批小羊。

草原上的天气就像它说的那样变化。刚才是暖风吹来的,后来变成了冷风,后背凉凉的。跟着桑佳到了一个平坦的地方,才发现一个白墙白瓦的标准化谷仓已经彻底翻新了。桑加进屋,铲了一铲牛粪,放在灶台上煨着。

外面寒风呼啸,房间温暖宜人。实木制成的藏式家具、冰柜和装有牛奶、牛羊肉等畜产品的洗衣机.“这房子是用来放牧的,条件还不错!我们家在县城有楼房,一般都是父母住。”耿桑嘉说,自己擦过的时候,住的是没有水电的土房。现在的“秋窝子”比老家好。我们的日子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去年,有20多年放牧经验的耿桑佳被选为合作社的牧民,年基本工资只有3.6万元。加上绩效考核,耿桑佳赚了10多万,还在县城买了一套70平米的新房。

围坐在火炉旁,大家都聊了起来。

说起今天的好日子,房间里的气氛越来越活跃。坐在我们旁边的桑多杰向我们介绍了梅陇村的近况:“工业发展是村子的根本。这期间我们把党史的学习教育和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带动农牧民增收,就是为了让产业发展得更繁荣,带动更多的人致富。”

十三年前,梅陇村党支部书记峻青带领大家成立合作社,发展生态畜牧业。当时只有13户46牧民入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梅陇村已有503户加入合作社,累计分红已达1304.4万元。现在,更桑多杰已经从部队青年手中接过了全村幸福的重担。

前一天的一场雨让天峻县气温骤降,让桑多杰为合作社里的牛羊发愁,来回跑了三百多公里看看有没有动静。

在火车站东边的田野里,新种的燕麦草已经长到了10厘米的高度。“种完燕麦片,村里的牲畜冬天就不用担心饲料了。”前不久,在田鹏村党支部书记索科的领导下,该村承包了草地站废弃地,开辟了10公顷的种草基地,延伸了该村的产业链,发展了优质的生态畜牧业。“每年都从外面买草,1公斤要1.4元。如果我在我村种,最多0.8元。”看到基地里的燕麦草没有受到降温的影响,斯蒂芬妮索科琳斯基悬着的心放下了。他说,10公顷的燕麦草成熟后,可以生产20多吨牧草,不仅解决了冬季牲畜饲料短缺的问题,而且还供应给了联盟的其他村庄,使产业更加强大和健康。

“党史的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积极性更高了。”新源镇党支部书记华清表示,新源镇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做法作为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振兴村集体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战场。在辽阔的草原上,有党员干部四处奔波抓生产发展的场景。

6月,草原上草木茂盛,牛羊肥壮。党史的学习教育给这里的草原注入了新的活力,凡是关系到村民生产生活的事情,都与党员干部的心弦息息相关。

就在我们离开新源镇的时候,在一条100米长的两层楼高的街道人行道上,我们又遇到了耿桑多杰和斯蒂芬妮索科琳斯基。他们正在讨论二楼天峻县基层党员和其他村“两委”成员培训基地的下一步发展。

“以前我们只驱赶买股票的牧民和贫困户。接下来,一定要带动所有村民一起致富。”新源镇党支部书记华清直奔主题,对大家说:“虽然现在生产很稳定,但是发展的活力不够。”"斯蒂芬妮索科琳斯基部长的方法非常好,值得学习和推广."“我们仍然必须发挥联合社会的作用”。

在他们的讨论中,记者听到了几个关键词:“牦牛奶”、“品牌”、“增收8万元”、“12个村”。大家言出必行,勾画了工业发展蓝图。据了解,在这一段时间里,新源镇党支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学习教育党史的“阵地”,团结新源镇12个村党员干部的力量,激发党员的办事能力,谱写了“梅陇模式”的新篇章。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