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生产高质量转型!北京首个番茄智能化生产大棚建成投用
- 2021-10-13 15:32
- 北京青年报
北京全市首个番茄智能化生产塑料大棚在昌平金六环农业园建成投用。记者从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获悉,增设智能化生产设备后,不仅可以降低田间管理的劳动强度,节约用水、减少药剂使用量,还能通过精准的水肥调控,使番茄果实的风味更浓郁,满足居民对高品质蔬菜产品的消费需求。今后,智能化生产塑料大棚有望在京郊农业种植园区推广应用,推动北京市农业生产高质量转型升级。
10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昌平区的金六环农业园,刚一走进智能化生产塑料大棚,一股浓郁的番茄味儿扑鼻而来。半个拳头的番茄果实挂在秧苗上,已经部分变红,到了采摘期。
“你看,大棚顶部像台式风扇一样的装置是环流风机,当大棚内温度超过预设数值时,环流风机就会自动开启,同时头顶的遮阳网也会展开,共同为大棚降温。”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徐进介绍,安装在大棚内的物联网监测设备,可以实时感知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土壤基质的温度、含水量、营养液的PH值等,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远程监测控制,实现精准的水肥和环境调控。
据悉,这批高品质番茄于7月20日定植,分布在5栋“成方连片”的智能化生产塑料大棚内。从9月下旬起,果实陆续成熟,预计到11月初,果实将全部采收完毕,累计亩产量可达到3000斤以上。
“与传统蔬菜生产模式相比,智能化生产塑料大棚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轻简化栽培,缓解了田间管理的劳动强度。”徐进说,以往番茄生产季,5个棚大约需要人工120人/天,而现在只需要90人/天,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25%以上。
此外,通过基质化栽培及营养液科学管理提高了水肥利用率,每亩地可节水25立方米、节肥10公斤。通过信息网络一体化采集体系建设,实现了设施内环境的实时监测预警与调控,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植物保护药剂施用量降低了30%。通过精准的水肥调控,极大地提升了番茄果实品质。番茄果实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7.8%以上,较普通栽培模式提高了10%以上。
徐进表示,在生产效益方面,虽然增加了生产设备的投入,但节省了人工成本及水肥投入,核算下来,一亩地每年可以实现节本增收9000元以上。
当前,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轻简高效栽培方面不断获得突破,不仅提高了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而且也为首都“菜篮子”的稳定供应提供了重要支撑。
- 公安部交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事故多发路段2020-07-27 11:24
- 全球深空探索走进新时代2020-07-27 09:06
- 四部门:遏制货车非法改装 严厉打击百吨王2020-07-27 07:18
- “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榜单正式发布2020-07-27 07:16
- 多地出台稳外贸稳外资“加强版”举措2020-07-24 09:11
-
2
上海海警查获5起涉嫌走私案件 涉案金额2000万元
2020-07-22 07:16
-
3
高科技重新定义新时代抢险抗洪
2020-07-21 07:24
-
4
2020第五届大致坡琼剧文化节在海口启幕
2020-07-13 08:56
-
5
黔东南州非遗大集市在丹寨万达小镇开市
2020-07-08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