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六大举措治撂荒 促进粮食稳产增收

  • 2021-11-19 15:31
  • 农民日报

近年来,广西农业农村部门把撂荒耕地治理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全区上下一盘棋,高位部署安排、细化工作分工、开展调查核实、落实惠农政策、分类推进治理,全面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努力增加粮食面积,坚决守好广西“米袋子”。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21年全区早稻面积1211.2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209万亩目标任务;据农情统计,晚稻面积1259万亩,晚稻丰收已成定局。

高位部署安排带动,让全区上下动起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防止耕地“非粮化”列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由自治区政府督查室统筹开展季度督查。成立自治区粮食生产工作专班,建立定期会商调度等制度,将撂荒地治理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各市县成立领导机构,建立工作机制,上下联动治撂荒。

细化措施分工推动,让治理举措实起来。明确开展撂荒耕地治理专项行动,明确抓紧摸清耕地撂荒底数、分类推进耕地撂荒治理、依法加强撂荒耕地管理等工作要求,加快在全区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设立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形成耕地保护协调联办共同责任机制。将耕地撂荒治理作为落实自治区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将防止耕地“非粮化”、耕地撂荒治理纳入2021年度设区市综合绩效考评指标,对2021年1月1日后,在永久基本农田上新增撂荒(1年以上)连片超过10亩的进行扣分,同步列入各级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

定期调查核实联动,让撂荒地底数明起来。一是建立六级台账。从2021年起,广西每年开展两次撂荒地调查统计,以户为单位对撂荒地块逐一登记造册,逐级汇总上报,形成自治区、市、县、乡、村、屯六级台账;二是摸清撂荒地信息。以县为单位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摸清撂荒地位置、数量、质量、撂荒原因、撂荒时长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等情况;三是建立农情数据库。统筹利用农情统计系统,增加耕地撂荒县级汇总数据模块,构建自治区、市、县三级耕地撂荒数据库;四是开展动态监测。运用卫星遥感影像等技术,每年开展耕地种粮情况监测评价和撂荒地监测,梳理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的类型、面积和分布情况。

落实惠农政策驱动,让种粮积极性涨起来。2021年新增自治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开展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补贴,落实资金6791万元实施水稻社会化作业补贴,新增专项扶持资金3000万元实施粮食全产业链项目,安排资金开展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各地政策都将撂荒地治理作为重点。

扩大有效投资拉动,让短板弱项补齐来。实施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10大工程,力争2021—2023年全区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超过1万亿元。截至2021年8月底,已完成2550亿元,重点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基础设施提升、现代农业支撑等工程,不断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完善农田水利、机耕道路等配套设施,改善撂荒地耕作条件。

注重分类施策行动,让撂荒耕地种起来。为盘活利用撂荒地,广西探索推出散户拾耕、村集体统耕、经营主体转耕、社会化服务统耕等四类治理撂荒模式,推动宜粮则粮、宜特则特、能种尽种、应种尽种,努力破解“谁来种地”问题。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