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08万份 加快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

  • 2021-12-16 11:05
  • 人民日报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今年以来,我国种业不断进步,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08万份。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建成试运行,良种覆盖率超过96%,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种业发展水平仍有明显差距。近期,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聚焦种业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加强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加快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新形势下种业如何打好翻身仗?下一步有哪些新举措?

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

近日,在海南南繁基地,王团队得到好消息:试验田双季稻亩产突破3000公斤,新育成的两栖生态稻在多地推广。

“前阵子,我们在三亚市崖州区试验田测完晚稻产量,双季稻亩产1586.86公斤,是海南双季稻最高产量。”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表示,高产的背后是优良品种的支撑。今年,40亩试验田育成了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比以往品种抗病性更强,稳产性更高。

谈到另一个好消息,王说:“近年来,除了大力选育高产品种,我们还在努力进行绿色高效的粮食作物产业化。新育成的两栖生态水稻节水70%,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30%以上,节省劳动力50%,节约成本增效50%,减少温室气体甲烷排放。目前,该品种已在海南多个地方推广。”

南繁基地作为国家珍贵的农业科研平台,是越来越多新品种诞生的地方。据粗略统计,近两年来,南繁基地每年培育出1000多个新品种。

千里之外的内蒙古,一项新的记录也诞生了。近日,位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奇的内蒙古盐碱地高端水稻品种选育基地的水稻新品种“金华香3号”,以亩产806.66公斤的成绩刷新了我国北方一季稻常规稻产量纪录。内蒙古嘉泰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勋说,“‘金黄香3号’耐盐碱,生产周期短,不倒伏。是专门为沿黄灌区培育的高产优质盐碱地水稻新品种。”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种业管理处处长孟志刚介绍,为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内蒙古提高优质玉米新品种自给率,巩固葵花籽产业国内领先地位,重点加大小麦、大豆、水稻、马铃薯等优质新品种选育力度。其中,向日葵品种三瑞9号推广面积达到50万亩左右,杂交谷子品种两优中谷2号亩产达到500公斤左右,比常规品种增产10%左右。

从南到北,中国种业今年迎来了许多新变化。日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取得积极进展,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种源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配套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种子监督管理得到加强

今年3月,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正式启动。“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事关种业振兴大局。没有种质资源作为基础,没有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新品种不可能凭空培育出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介绍,新形势下,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加快资源调查,实施抢救性收集保护,发掘一批优秀新资源,已成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子来源自主可控的紧迫任务,对扭转种业颓势、促进种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孙近日介绍,截至目前,人口普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共收集新作物种质资源2.08万份,发现鉴定新畜禽遗传资源18份,收集水产养殖新种质资源3万余份。这些资源有的年代久远,有的珍稀濒危,有的承载着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尤其填补了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空白。

好的资源,如何被有效地保存和利用?种质资源库是关键。据孙介绍,目前,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库已于9月建成试运行,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已于7月获批建立,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于10月正式投入运行,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升级改造也已启动。“这些都是中国农业种质资源长期战略保存的重要设施,是‘国家重量级’。”

国家种质资源库建设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各地也在积极部署。12月初,天津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存储容量40万份,其中近期可存储25万份,可扩容15万份。

“全市12万份种质资源分散保存在育种研究群体或企业育种者手中。种质资源保存条件差,保存量少,保存年限只有5-10年。每年都有大量珍贵的种质资源因储存、贮藏不良而失去活性,直接制约了本市农作物种业的可持续发展。”据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农业种质资源库的建立有利于加大对具有天津特色优势的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普查收集是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第一步,接下来将深入推进新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加快开展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的生产性能测定;推进资源登记工作,推动发布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目录,通过构建资源信息系统,实现种质资源共享的数字化、信息化;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粮、宜机宜饲、专用特用突破性新品种。

大力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发展现代种业,企业是骨干力量。日前,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3个快大型白羽肉鸡品种,我国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实现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将拥有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这背后,均有企业的身影。

作为3个品种之一“广明2号”的培育者,广东佛山市新广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尚根表示,在多方支持下,“广明2号”历经10年培育成功。公司用“黄羽肉鸡的利润”投入到“白羽肉鸡的研发”,投入达2.5亿元。接下来将建立新的祖代种鸡场、父母代种鸡示范场、商品肉鸡标准化示范场等,未来五年计划推广“广明2号”祖代20万套、父母代2000万套、市场占有率达到10%。

“把我国企业的生产供给能力稳住了,种源的‘基本盘’就能牢靠。”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农作物常年用种100亿公斤,80%依靠企业供给;养殖业每年需要仔猪6亿多头、犊牛4500多万头、羔羊3亿只、雏禽150亿羽、水产苗种6万亿尾,绝大多数也来自企业。

聚焦企业,日前全国种业企业扶优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强调大力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唐仁健说,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业企业扶优列为五大行动之一,要求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着力打造一批优势龙头企业,逐步形成由领军企业、特色企业、专业化平台企业协同发展的种业振兴企业集群。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约80%的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集中在科研单位,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我国种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农作物种子企业有7000多家,最大的10家企业年销售额约100亿元,市场份额仅占国内的13%左右。

据了解,为加快形成种业企业阵型,我国将突出重点品种、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分别筛选出优势企业,给予分类指导、精准扶持。针对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还有差距的领域,支持企业加强育种创新攻关,提高种源质量,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鼓励引导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种业基地与优势企业加强对接,共建研发平台或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推出适合种业特点的金融保险产品,完善育种研发、生产加工等配套设施和专业服务,加快构建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此外,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积极鼓励并帮助种业企业维权,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违法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有效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

“现代种业是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联结科技和资本、打通研发和市场,最佳的组织形式就是企业。”唐仁健表示,做大做强种业,必须做优做强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种业龙头企业。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