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广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 做好种业转危为安

  • 2022-01-21 11:00
  • 人民网

以务农为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广种子来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这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种源自主可控的重要环节。如何扶持壮大种业企业,助力攻关关键技术,为这场种业翻身仗打好基础,记者就此问题进行了采访。

稳住生产供给能力,筑牢种源“基本盘”

“什么好种子?产量、品质、抗性要综合考虑,选对种子,收获成果有保证。”山东新龙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晓军感叹道。

它是种子农业的“芯片”。经过多年种植,王晓军选择了适合农场常年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小麦用麦基22号和玉米用登海605是适应当地气候的主要地方品种,亩产基本稳定在1200公斤左右。”

是企业种子生产的主力军。“如果中国种子企业的生产供应能力稳定下来,种源的‘基本盘’就会可靠。”据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全年使用农作物100亿公斤,其中80%来自企业。

在世界范围内,种业经历了三次技术迭代,正在迎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做大做强种业,必须打造一批具有集成创新能力、满足市场需求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国种子企业众多,但竞争力不够强。7000多家农作物种子企业,前十大市场份额仅占13%左右。

2021年,中央制定了种业振兴行动计划,为种业扭亏为盈提供了路线图和任务书。农业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延德表示:“力争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逐步实现种子科技自立自强,种子来源自主可控。”

扶持优秀企业是种业扭亏为盈的关键举措。种业振兴要求,实施企业扶持行动。日前,农业农村部从全国7000多家种子企业中遴选出70家,计划优先支持,重点打造优势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特色企业、专业化平台企业协同发展的种业振兴企业集群。

精准政策帮扶激发种业发展活力。在湖南,近五年省级审定的杂交水稻品种90%以上是企业培育的。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何立军介绍,省财政投入1.37亿元,在海南陵水建设2000亩南繁科研育种园,每年有42家企业、科研院所入驻,创造育种材料6万多份。同时,通过实施“县企共建”,各制种大县累计拨款1000多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科研示范基地、数据平台和烘干设施。

新技术不断涌现。在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正在完善一项新的水稻花药培养技术。“传统技术培育一个新品种大概需要三年时间,水稻花药培养技术一年时间就够了。”研究员赵莎莎说。

看田选种,看种种田,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下一季种什么品种曾经是农民最担心的事情。山东省德州市灵城区冯润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文昌已经有了答案。在他的农场里,他留出100英亩的试验田来观察各种品种的表现。

看田地,看各种田地,庄稼人最多的年代

好种子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市场化育种模式是种业研发的大势所趋。”农业部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谢衍表示,推进种业振兴,要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允许企业整合集聚各方资源,建立健全产学研用种养一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据悉,我国约80%的种子科技资源和人才集中在科研单位,加强科企合作有助于快速提升种子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和成表示,“针对种子企业研发中存在的不足,全面开放种质资源、育种平台、知识产权和种子人才,探索‘企业问题’的科研机制,从‘研究与生产’的线性创新向‘产学研’的制度创新转变。”

企业携手实现合作共赢。“企业育种,最头疼的就是人才,我们要学会‘借脑’。”山东庆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元江说,与青岛农科院的合作尝到了甜头。“农科院提供小麦品质检测设备和专家指导,我们共同育成的‘庆丰一号’小麦种子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种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是重要平台。以52个种子主产县、100个区域良种繁育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保障了全国70%以上的农作物种子需求。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提出支持企业率先建设种业基地。中央财政专门安排20亿元支持种业大县和龙头企业共建。通过完善养殖研发、生产加工等配套设施和专业服务,优势企业可以安心扎根,促进生产经营主体协同发展。

江西省遂川县河源镇是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参与制种的稻农是老熟人,今年为他们选了几个好品种。”隆平高新种业有限公司代理商、遂川县农兴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金生介绍,接到订单后,通过管理、采收、风干、除杂、统购,提供种子生产一站式服务。“种子生产与简单耕作相比,对田间管理、干燥除杂等要求更高,效益更好。”河源镇河源村农民郭建英说,他去年经营了78亩农场,总收入约20万元。

中国持续推进海南南繁、甘肃玉米、四川水稻等育种制种基地建设。海南南繁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养殖周期可缩短1/2。

3到一半,全国有7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与高等院校活跃在这里。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泽田说:“我们筛选出了一些在高温条件下、不同环境下米质相对稳定的资源。”如今,全国近70%的农作物新品种都经过南繁培育。

谢焱说:“2022年将在主粮,包括大豆、油料等方面,新认定一批基地,支持一批基地来满足我们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需求。”

优化制度供给,为企业原始创新营造好环境

近年来,一批高产、绿色、优质、专用品种脱颖而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种业创新也面临新课题。

“新修改的种子法扩大了植物新品种权的权利内容及保护范围。”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说,全链条保护植物新品种权,能够解决种子侵权很多现实问题,从而更好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规范市场秩序是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关部门全面强化品种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品种向“多专优”转变。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国家级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修订)》,引导培育突破性品种,推动解决品种同质化问题。

日前,新品种权侵权案件审理最新司法解释出台,为种业侵权者戴上了“紧箍”。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和知识产权专项整治,截至目前,全国已查办种业违法案件6000余起。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门将继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在制度完善、管理服务、执法监管等方面加力,不断提升种业保护能力水平。业内专家表示,一方面,要健全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和保护环节。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种业企业维权,支持企业建立打假维权联盟,为企业申请植物新品种权提供快速便利服务。

现代种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明确,5年内安排1000亿资金,支持优质种业企业带动产业提升。农发行董事长钱文挥说,针对种业核心技术攻坚难、研发及投资期长、担保资源不足等特点,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强化金融服务创新,为民族种业振兴提供有力的政策性资金保障。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金融机构与优势企业对接,通过创新适合种业特点的金融保险产品,强化投贷联动,探索融资担保方式,发挥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引导孵化作用,形成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