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融资担保煽动资金流向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

  • 2022-01-26 11:13
  • 人民日报

发展政府融资担保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逆周期调节工具。在近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财政部提出,2022年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减免奖补。

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如何煽动更多担保资金自上而下支持和引导信贷资源流向小微地区、“三农”等普惠领域?未来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融资担保体系的作用?记者进行了采访。

畅通融资担保链条,放大财政资金杠杆

受小麦价格上涨影响,山东向皓面业有限公司一度资金紧张。该公司负责人景想借钱,但由于缺乏抵押品而被拒绝贷款。山东省农业发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了解到她的困难后,联合邮储银行为她办理了“卢丹妇女贷款”,并给予她198万元的资金支持。2021年5月,京第二轮使用“卢丹惠农贷款”,仅用了两天就拿到了贷款。公司新建粮仓,扩大生产规模。

向皓面粉行业能够成功渡过难关,得益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支持政府融资担保体系。近年来,在国家农业信用担保联盟有限公司的领导下,建立了严密、可控、完整、高效的国家农业承接机构框架体系。截至2021年9月底,公司已设立自有分支机构1041家,覆盖全国97%的县级业务。截至2021年12月底,33家省级农担公司累计担保项目超过217万个,累计担保金额超过6800亿元。

2018年,财政部与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以该担保基金为主导的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卓有成效。截至2021年底,基金系统市级、县级担保机构1203家,覆盖25个省(区、市)2136个县区和5个计划单列市,形成了“国省市联动”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截至2021年底,单荣基金完成再担保合作业务14631.53亿元,服务市场主体118.1万户。2021年,支持小规模农业和再担保合作经营规模达到7449.76亿元,单户500万元及以下支持小规模农业合作经营规模达到4570.01亿元,占比分别为98.78%和60.59%,高于国家政策要求18.78和10.59个百分点。

从中央到县市的担保和再担保链条畅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激活小微“三农”金融“一池春水”。

完善政策支持环境,创新支小支农产品

近年来,我国政府融资担保体系“边做边建”,逐步完善制度和政策框架,不断推出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

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财政部发布了《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绩效评价指引》等多个文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7个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监管规则。一系列制度政策密集出台,为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首先,中部地区高效贯通。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主导的政府融资担保体系中,国家、省、市多级再担保风险分担机制无缝衔接。在自上而下的支持下,各级担保机构有信心扩大业务规模,降低收费,实现盈利。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融资担保体系再担保合作业务平均担保率已降至每年0.82%。

全国农业信用担保联盟有限公司负责人认为,政策性农业信用担保工具能够有效缓解商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问题,增强投资“三农”的内生动力,很好地体现政府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导向,有效弥补“市场失灵”。

在政府融资担保的“加持”下,近年来各地不断创新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产品。

在上海,从2020年起,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费率由原来的每年1.5%的“五级费率”下调为每年0.5%的“一级费率”,再收取一半的再担保费率,并继续免收启动担保费。

截至2021年11月底,重庆单农公司累计支持柠檬、三峡柑橘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2150个,担保金额近4亿元。今年的《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覆盖各区县的小微企业政府融资担保体系。

此外,政府融资担保机构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支持数据采集和应用,打通金融场景和农村场景,进一步实现业务审批高效、风险可控、规模快速增长。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商业机构参与

未来,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融资担保体系的“放大器”功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认为,应加快推进担保费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和担保行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商业融资担保机构从事政策性业务。他建议,将部分龙头商业机构纳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体系,与政策性担保机构共同提升小微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的规模和质量。

此外,要加快担保模式创新,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风险控制。“开放大数据,创新以智能风险管控为核心的融资担保。

模式,是分散风险和抑制风险的关键,能大幅降低融资担保成本,提升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三农’主体的能力。”白景明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应为智能风控提供大数据支撑,监管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