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山深处奏响乡村振兴之歌

  • 2022-05-07 11:19
  • 新华网

4月底,河北省承德市春意盎然。五烈河畔垂柳透新绿,杏花遍地开。走在燕山山脉深处,到处都是一片喜人的生态画卷。万亩森林铸就了“绿色银行”,特色产业撑起了人们的“致富伞”,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绘就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经隐于深山、不为人知的小村庄,如今实现了美丽的“蝶变”。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既美化了农村,又富民了。茫茫山野间,奏响一曲乡村振兴曲。

这是平泉市黎蒴镇黎蒴社区雪后的景象(摄于2019年12月30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士珍摄

林海淘金,绿色发展有奔头

走在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力哈村的街道上,数千株幼苗在阳光下翠绿挺拔,一片片新绿给整个村庄增添了生机。

上世纪70年代,位于塞罕坝脚下的哈利哈村,很多村民申请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参与造林。如今,村民们依然热衷于植树造林,他们读了苗木产业的“致富书”。

这是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镇的森林雪景(2020年12月4日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立群摄)

人工绑扎、树枝修剪、树冠改造……在哈利哈村围场豪达苗木经销有限公司的造型松示范基地,经过造型师娴熟的修剪,普通松树被改造成了“迎客松”、“不老松”等景观树。

公司负责人于素霞说:“一根异形松,根据形状级别不同,可以卖到4000元到10000元。去年公司共销售模压松166棵,销售收入112万元,占苗木总销售额的30%。”

在造型松示范基地的带动下,目前围场县2000多家苗圃正在积极构建全产业链增值体系,即种植苗木、变苗木为树木、变树木为景观,加快苗木产业从园林绿化向销售园艺服务、销售绿色生活方式转变。

以绿为“中”,靠绿炼金。哈村从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的贫困村发展到年人均收入9000元的生态新村,被誉为“塞罕坝第一生态村”。

哈村是围场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刘洋说,围场把塞罕坝精神植入了灵魂的血液,为首都阻断了沙源,为京津涵洞阻断了水源;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增加发展资源,扩大民生财源;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群众谋幸福,以生态振兴促乡村振兴。

这是承德市双源区大贵口村的景色(4月13日摄,无人机拍摄的照片)。新华社记者杨士桢摄

优化产业布局,乡村振兴添活力

从承德市区往东南方向驱车110公里,沿着盘山公路翻越几道沟渠和横梁,来到燕山大山深处的平泉市杉杉镇杉杉社区。

在这深山峡谷中,黎蒴栲群落犹如桃花源,让人眼前一亮: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楼房鳞次栉比。山坡上的千亩富硒果园引爆乡村旅游,山脚下的蘑菇蔬菜大棚稳定农民收入.身处小区,很难想象曾经被形容为“进了黎蒴门,两大锅稀粥”。

现在,我们可以从村民写的顺口溜中看到这个社区的变化。“脱了泥鞋换拖鞋,拆了土炕上的楼”“绿树成荫清河,工农兴工业。美丽的农村是我的家,条件不比城里差。”

承德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刘宝龙介绍,承德以微调为导向,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建成万亩以上示范区25个,组建玉米、蔬菜、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省级创新团队12个,承德试验推广站,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这是一名游客在承德市双滦区大贵口村附近的大棚内采摘樱桃(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杨士珍摄

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将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

走进承德市双滦区大贵口村,清澈的滦河水源源不断,岸边连片的草莓、樱桃大棚里,果实鲜红。

“村里的草莓不卖,我年收入能达到二三十万元。”桂口村草莓种植户杜玉山振振有词。

着收获的喜悦。

大贵口村属于城市近郊村,以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要产业。全村共有温室大棚303个,其中草莓大棚有230个,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7万元。

游客采摘结束后,还可以逛一逛由大贵口村和莲花山景区共同打造的“山谷市集”。这里汇聚了苏籽油、胡麻油等近100余种本地农副产品。玩累了,还可入住古朴典雅的民宿。

采摘、民宿、乡村嘉年华,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的必要元素,已在承德各个县市区遍地扎根开花。丰宁大滩镇小北沟村列入河北十大特色民宿乡村;滦平“长城人家”主题民宿,早已成为闻名京津的网红打卡休闲地。

承德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唐秋华表示,今年,承德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重点,深入实施“农业+”战略,加速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民宿经济作为“推进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实施“百村示范、千户带动”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民宿,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