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500万亩“休眠地”——甘肃省废弃地整治调查
- 2022-06-30 15:50
- 经济日报
受农业比较效益低、耕作条件差、农民外出打工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了耕地抛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解决问题。在甘肃,这可不是小事。根据土地“三调”数据,甘肃具备整治条件的废弃地面积约550万亩。如何唤醒这些“休眠”的土地?如何挖掘耕地保护供给潜力?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个领域,走访了解整治修复情况。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耕地抛荒现象,引起关注。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党和政府对粮食安全责任对等的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进抛荒土地统筹利用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遏制抛荒耕地。
该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效果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在甘肃采访了解到,根据土地“三调”数据,甘肃现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抛荒土地面积约550万亩。2020-2021年,全省已复垦废弃地350万亩,尚有200万亩左右待复垦。“我们把统筹利用废弃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计划用两年时间整治剩余200万亩废弃地。”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高标准农田
沿着平坦的机耕道,一直开到山顶。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巩义镇白烨村党支部书记陈明看着周围的梯田感慨道:“如果以前有这么好的地,我们也不会荒废了。”
在陈明站立的地方,过去只有“几块土地”。就连村里一些翻修过的梯田,也因为面积狭小,被当地人称为“皮条田”。在白烨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差,一度产生2100亩抛荒。陈明告诉记者,“过去,地里的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去。这完全取决于不同种族的人,但也取决于天气。没什么利润,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
去年9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白烨村将撂荒土地复垦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高标准农田4750亩,2100亩撂荒土地全部复垦完毕。五月是甘肃中部旱作区种植荞麦和马铃薯的季节。在白烨村新建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民们正在操作农业机械进行耕作。
陈明告诉记者,他们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打破了原有的村社界限和田埂界限,将原有的“疙瘩田”以“二合一”和“三合一”的方式进行合并,建成了一个田宽超过11米的“大田埂”。部分“大田地”最宽30米,最大30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后鼓励群众就近互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平台”的目标,为产业集约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同时,白烨村还进行了耕地“机械化友好型”改造,配套9.4公里5.5米宽的生产道路,各场新建18.6公里3.5米宽的机械化耕作道路,变“畜牧场”为“机械化耕作”,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根据甘肃省废弃地的现状和调查,
因此,甘肃优先将符合条件的废弃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进废弃地开发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废弃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相结合,建设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标准化基地。
巩义镇干部马立民告诉记者,他们按照“天禄渠整体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流域、整山系、整乡推进,建设了三定生产道路、田间机耕道、排水沟、涵洞等配套设施。并在高标准农田流域种植10公里行道树,通过挖反坡、鱼鳞坑等方式防止水土流失,既增强了农田生态保护能力,又增强了农田生态保护能力。
宁县河边镇仁板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引进当地一家企业,一次性流转村内耕地3.2万亩,承包修建供水工程,建设“变旱为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工程。
“通过平整现有的山坡田地,平均宽度在30米以上,满足了机械化耕作的需要。全部配备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滨江区委书记王卓建说,玉米、马铃薯作物平均亩产从800斤、2000斤提高到2000斤、8000斤。原来的一家一户种植变成了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向集约型现代农业转变。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
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抛荒的重要因素。据统计,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农民种植1亩小麦,种子、化肥、耕地、收获等成本约为265元。人工投入300元左右。一般只能产500斤小麦,每亩纯收入不到200元。种1亩玉米,除去农资和人工成本,平均每亩收益只有500元。
为此,甘肃省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为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这些机械都是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械种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耕种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旋耕施肥起垄喷药铺管铺膜联合作业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复耕后种植马铃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兜底复耕的,每亩补助80元。目前,在安定区摸排出的4.71万亩撂荒地中,已完成整治3.6万亩。”安定区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到户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达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和小麦“一喷三防”等扶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办法,调动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酒泉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扶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拿出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安排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累加补贴,确保每亩补贴资金达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两膜4行玉米+两膜6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经冒出嫩芽。
“我们按照村庄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有种地需求农户未流转形成的插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既保证了农户有地种、种好地,又使企业能连片、好发展。”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已在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一穴双株,每亩约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通过发挥边行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劳动力,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撂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8200亩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以达到100%。”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有顾虑,“如果不想办法找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虽然条件好,但是也会面临‘谁来种’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今年春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全膜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当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甘肃一些县区通过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在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当地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通过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全面摸排发现,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大家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的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则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将农户无力耕种的撂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统耕统种。“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就流转了260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建了1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还有几十名村民到村集体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壮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对未耕种耕地边排查边整治,继续通过农户自种和亲友代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代种等多种途径推进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撂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堆沤的粪肥,集中流转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在7个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对全镇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收取机耕费30元,不愿种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转种植。”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流转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第三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探索出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李旺泽说。
- 公安部交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事故多发路段2020-07-27 11:24
- 全球深空探索走进新时代2020-07-27 09:06
- 四部门:遏制货车非法改装 严厉打击百吨王2020-07-27 07:18
- “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榜单正式发布2020-07-27 07:16
- 多地出台稳外贸稳外资“加强版”举措2020-07-24 09:11
-
2
上海海警查获5起涉嫌走私案件 涉案金额2000万元
2020-07-22 07:16
-
3
高科技重新定义新时代抢险抗洪
2020-07-21 07:24
-
4
2020第五届大致坡琼剧文化节在海口启幕
2020-07-13 08:56
-
5
黔东南州非遗大集市在丹寨万达小镇开市
2020-07-08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