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个科技示范基地的“科技样板”

  • 2022-07-14 11:41
  • 河北日报

7月初,正定县付嘉村福顺粮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2000多亩鲜食玉米大丰收,社员们忙着收玉米。

“我们合作社现在一年可以种两季鲜玉米,和一年一季鲜玉米上市时间错开,每亩收益是普通玉米的两倍。”合作社负责人宋瑞玲说,“合作社成员收入的增加,离不开石家庄市农科院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

近年来,石家庄市农科院以42名省科技特派员、18名市科技特派员、12名“三区人才”为核心,组建了19个科技服务团队,以农业主导品种和技术推广为抓手,开展农业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全市设立科技示范基地112个。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现代农业发展。

打造典型示范基地

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今年春夏之交,新乐孔村盛辉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迎来了马铃薯大丰收。

此前,这里农民种植的马铃薯品种老化、抗病能力差、产量低,收入不断下降。与石家庄市农科院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后,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结合当地沙质土壤条件,种植了一系列“石薯”新品种,推广应用了双膜马铃薯栽培技术和膜下滴灌技术,全面推行机械化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种植效益大幅提高。

合作社负责人郝说,如今,他们每亩增收1000多元,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马铃薯12000亩。

建设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是石家庄市农科院科技强农的举措之一。近年来,石家庄市农科院围绕石家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优化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布局,提高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管理水平,大力建设赵县试验示范基地,着力推进、平山特色动物养殖、藁城晋西大豆、正定糯玉米、新乐马铃薯、栾城设施蔬菜、鹿泉张苞村玉米大豆等示范基地建设,在示范基地开展集成技术模型示范,完善全方位产业链服务。

推广绿色生产技术

引领农业绿色高效发展

走进提供科技服务的石家庄市农科院新乐市盛勇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记者发现,蔬菜水果种植中“控湿减病、均肥避病、防化病”等绿色生产理念已深入农民心中,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中。

“我们现在通过生态种植、精准施肥浇水和农艺措施控制蔬菜病虫害。”正在管理西瓜的田永辉介绍,设施物联网环境监测与远程控制技术、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设施西瓜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在基地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绿色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也让基地里的水果蔬菜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卖出去。

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田介绍,石家庄市农科院每年筛选确定适合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20余项,编写培训讲义30余份,结合成果转化项目召开观摩会60次,辐射带动周边农业生产。同时,广泛开展科技下乡、培训等活动。每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技员、农民和农村劳动力1.5万人。他们结合生产实际,深入田间地头解答农民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从科技服务中发现新课题

实现科研成果与科技服务双赢

“我们在平山县开展科技服务时了解到,养殖户的貉子品种老化,个头小,窝仔成活率低,毛绒质量差,价格低。根据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开展貉品种改良研究,通过改变饲养方式,帮助提供疾病诊断和预防方案。目前我们已经成功进行了品种改良,产仔存活数大大增加。”石家庄市农科院畜牧专家任二军介绍。

2016年以来,石家庄市农科院以平山貂狐产销专业合作社为毛皮动物养殖示范基地,通过引进和研究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品种质量和养殖水平;通过颗粒饲料饲养浣熊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改变了养殖户传统的鲜饲料观念,饲养效率提高了3至4倍,节省人工成本50%以上。通过提供疾病诊断和预防方案,提高了饲养水平,降低了发病率。同时与基地合作承担“河北特色畜牧业创新驿站”建设。依托创新驿站,将技术辐射到周边21个乡镇的200多户农民,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

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了农民增收,也促使科技人员在生产中发现新的科研课题,实现新技术研究的突破。

田介绍,近年来,石家庄市农科院以科技服务为重点,开展了小麦绿色优质高效技术集成、特种玉米绿色高效安全栽培技术、大豆高产高油栽培技术、油料作物配套栽培技术、双季马铃薯栽培技术、甘薯种苗培育技术、保护地果蔬绿色生产、保护地土壤改良、农业信息联网智能测控、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等30余项技术研究与示范。

制定60多项省市技术规程。“十二五”以来,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品种93个,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0项次,其中,“水肥高效广适冬小麦新品种石麦22选育与应用”“设施蔬菜生态环境智能调优控制技术及装备”“大葱雄性不育系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及应用”3项研究成果,获得2021年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数量和等级均居市级科研单位之首。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