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以大学科技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水平

  • 2022-07-27 11:33
  • 光明网

7月26日,教育部举行“教育十年”暨“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九次新闻发布会。教育部科技和信息化司司长雷超子介绍了高校实施乡村振兴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进展情况。

据雷子介绍,教育部在2018年发布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五年来,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加快构建支持乡村振兴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成果供给和人才支撑。打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基础,以产业振兴促进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七大行动包括科研支撑行动、引领农业科技进步行动;科技创新和攻关,有助于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成果转化,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动能;培养人才提升素质,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能力建设和升级行动,为乡村振兴搭建服务平台;扶贫帮扶行动,打造高校特色扶贫模式;国际合作促进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中国智慧。

教育部科技与信息司司长雷超子介绍《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张劲松/摄)

超子表示,为全面总结行动计划实施效果,结合前期工作,梳理了578个高校科技支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同时,教育部计划于近期启动“十四五”大学科技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旨在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开发新技术,探索新机制,形成可示范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全面提升高校科技乡村振兴水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具体来说,一是开展种业研发示范工程。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不断提高种业创新水平。加强种源“卡脖子”技术研究。种业研发示范工程将对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和水产进行品种创新,因地制宜,突破品种创制、规模制种等环节的关键技术,确保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开展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示范工程。围绕农业创新发展新需求,开展智能拖拉机、无人机等农业装备研发,推进农产品种植、养殖、储运、加工智能化;利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精准农业信息服务,实现

四是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建立高校对接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长效机制,以“曝光名单”、“赛马制度”等方式明确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各类主体的需求,实现高校科技产出与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匹配;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激发高校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以数字农村建设为契机,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五是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示范工程。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完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在农村创新创业、兼职和离岗制度,促进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农村建设;加大涉农高校和学科建设力度,推进高端涉农人才培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公共服务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人才和智力支持。

超子说,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科技创新可以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供给和有力的人才保障,从而促进产业繁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十四五”期间,教育部将引导高校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在高效育种、智能生产、现代加工等农业前沿领域加快部署,加快关键技术研究和转化,助力深挖农业农村多重功能和价值。“我们还将继续总结和宣传典型经验,强化高校智库功能,带动更多高校、师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中国模式和路径,有效促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和农民发展。”(展昭)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