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农业废弃物全量化集中处理模式”初步形成

  • 2022-09-16 15:45
  • 北京日报客户端

顺义区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利用新途径,近日,作为试点村的高丽营一村实现了秸秆、园林废弃物等在“粉碎还田”之外的深度绿色循环利用,做到了农林废弃物“就地还田不出村”,标志着顺义区“农业废弃物全量化集中处理模式”已初步形成。

顺义区于2016年率先在全市构建了“镇村设立尾菜回收点+生产主体初拣堆放+专业服务公司收集处理”的运行体系,打造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尾菜回收利用“顺义模式”。近几年,地膜回收、秸秆粉碎、尾菜收集、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也推进了顺义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但现有模式仍存在以下需要提升之处:首先,在麦收等农业废弃物集中产生的季节,收集处理压力较大,不利于农业废弃物的及时消纳;其次,虽然大田(小麦、玉米)秸秆和蔬菜秸秆等利用工作已经全区覆盖,但大田秸秆90%以上仍属于直接还田,对于秸秆深加工利用水平还有待提升;第三,农作物秸秆、树枝树叶等园林废弃物及畜牧业粪污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全量化区域协同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

依据《北京市2021年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建设方向,顺义区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和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工作,区农业农村局于2022年初开展区域内全量化集中处理农业废弃物试点村建设,首个项目试点村建设选在首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高丽营镇一村。

高丽营一村位于高丽营镇西北与昌平区交界处,村域总面积3347亩,耕地1734亩,种植小麦和大豆180亩、设施大棚131个、樱桃园26亩,生态林、平原造林 790.7 亩,每年产生秸秆、尾菜、树枝等废弃物在800吨以上。项目围绕村域乃至全镇处理农林废弃物需求引进技术方案,对村内现有农业废弃物集中堆放场所进行升级改造。

在高丽营镇一村有机物全量化处理现场,记者看到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秸秆、树枝、动物粪便等被放进全量化处理机器的槽筒料口进行破碎处理,形成细料后,再与生物菌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输送进发酵处理机。其中的好氧微生物减少了恶臭气体的产生并增加了物料的养分含量。物料在设备内经 5-7 天发酵后达到无害化,既可作为土壤改良剂直接使用,也可用以进一步生产苗床土和生物有机肥。

“农作物秸秆、绿化带树枝一直是村里环境整治的难题,虽然一车一车的秸秆、枯枝落叶等被拉出村处置,可一段时间之后,镇村道路附近仍会产生相同的问题。”现场工作人员梁宝田告诉记者,“现在全量化处理机器的日处理量可达20吨,路边再也看不见成堆的农林废弃物了。”

“生产出的有机肥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高丽营镇一村党支部书记庞强介绍,“这一模式解决了传统的堆肥技术操作环境差、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也让农林废弃物处理不出村,满足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要求,同时还能辐射一村周边区域,探索实现整个高丽营镇域内的农林废弃物全量化利用。”

区农服中心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站站长陈建民介绍,高丽营一村的模式在处理范围上涵盖了农、林废弃物,在方式上实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就近”,有效解决了露天焚烧秸秆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和农林废弃物多而杂的实际困难。

当前,顺义区耕地质量等级已达到3.9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0.7个等级。据区农业农村局相关项目负责人杨菊介绍,下一步,区农业农村局将指导高丽营一村优化现有模式,完善顺义区农业废弃物还田、加工利用、回收处置等配套政策,让“农业废弃物全量化集中处理模式”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稳定运行机制,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抓手,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提升全区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