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抓住时间 抓住季节 抵御灾害 恢复生产 稳定民生

  • 2020-08-07 15:25
  • 农民日报

7月22日,武汉市农业技术中心主任蒋(左三)率队到东西湖区武汉市农业合作社指导救灾工作。

武汉市黄陂区农作物受灾现场。

蔡甸区在七沟河成功播出。

自6月8日进入梅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已遭受8轮暴雨袭击,平均降水量889毫米,为近50年来罕见,造成严重的农业灾害,暴雨影响了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截至7月29日10时,武汉市农业受灾面积达112.19万亩,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达15.7亿元。面对这场灾难,武汉市农业和农村局迅速做出反应,全市农业战线全部投入战斗,面对特大洪水的农业救灾工作,坚持河道防洪和农业救灾并重。

“六抢”行动不松劲1.7万干部作战救灾一线

为应对严重的农业灾害,武汉市农业和农村局成立了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成立了救灾工作三个专班,实行了分工负责制,落实了保保责任,深入一线指导核实灾情。同时,它发出《武汉市迎战强降雨天气切实抓好农业抗灾生产的技术指导意见》等。指导各区和广大业主开展“六抓”,即抢排、抢管理、抢种子、抢防御、抢收获、抢早索赔的农业救灾工作。

在汛期,应根据天气预报进行防灾预警,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武汉市农业局通过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公众账号等渠道及时向农业生产单位发送暴雨及次生灾害预警信息,并发布《关于做好梅雨期农业生产防灾抗灾救灾减灾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强降雨灾害性天气条件下农业防灾抗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通知》,及时开展农业救灾工作。

同时,严格执行防洪二级响应(一级管理)要求,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做到第一时间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掌握农业灾情,第一时间派技术人员到农业受灾现场指导救灾。

根据灾情,武汉市农业和农村部门迅速组织人力和机械抽排田间积水,帮助秧苗洗秧,尽力抢救田间作物,减少欠收面积。充分发挥现有泵站和水泵的作用,加班加点,尽职尽责,尽快排干农田积水。对于未成熟的作物,利用抽水的机会及时冲洗和支撑幼苗,以尽量减少死苗。

到目前为止,武汉已组织干部1.7万人,工人5.7万人,投入机械4190台(共64047千瓦),以“六抓”为起点,全力开展农业生产自救。

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制宜贴心服务

7月29日,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江夏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来到江夏区法西街指导减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并在阿克斯山村会见了受灾农民王有喜。在交流中,王有喜提出,种莲藕的土地长期被深水淹没,几乎幸免于难。他想排干涝渍地区的水,然后重新种植水稻。然而,专家建议,一至两米的水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排干并变平。水稻种植太晚不利于作物生长。最好按照渔业部门的要求收集鱼苗和养鱼。对于开垦的土地,我们应该花时间种植合适的蔬菜,技术专家将全力支持和提供服务。

灾难发生后,武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姜、朱波华、深入现场给予指导。他们建议,减灾和灾后重建应该适合捕鱼,水稻应该是水稻,而谈到农业,不要盲目投入战斗;农业服务人员应强调

受洪水影响,蔡甸区农业受到严重影响。武汉市农业和农村局主要负责人多次到现场调查,要求抓紧时间和季节,做好收获和补种工作。有关部门应加强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和新的商业实体建立灾后恢复生产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蔡甸区竹木山街宁堡村6000亩秋瓜被淹。7月25日,一些田地被水淹了。这个村子的农民立即清理了农村,并赶去播种秋瓜和甜玉米。

蔡甸区七沟河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被淹。在全面排水后,基地的积水被排干,当地劳工被组织起来清除障碍物和杂质,购买生产材料,并匆忙播种生菜。目前,已经播种了300多亩生菜。

武汉周瑜渔业生态养殖有限公司1000亩水稻养虾田遭受严重涝渍,涝渍水至今未全部排出。为了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公司抓紧时间赶季节,赶着把秧苗“早秋翻”。与此同时,它增加了大型虾,以确保明年虾苗。

为了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蔡甸区农业和农村局在区育苗中心、白湖家园、康新合作社、老河林果合作社、代家湾合作社五个蔬菜集中育苗点,紧急育苗1000万株,并为企业(合作社)和村(农民)免费提供蔬菜和瓜苗,将群众转移到洪敏河堤。

7月29日,笔者在蔡甸区竹木山街红贝区老河林果合作社看到,几名工人正在翻土,准备播种新苗。现代温室温度适宜,新培育的有机花椰菜苗和辣椒苗高四五厘米。

据合作社负责人杨思红介绍,7月20日,合作社承担了200万株蔬菜育苗任务后,立即组织4名技术人员和20多名工人开始了教育工作,现已完成4万株。

“大多数快速生长的生菜幼苗的生长周期超过20天,幼苗可以在8月15日左右上市。水退了之后,幼苗可以与种植者的生产无缝连接。红贝区竹木山街农业负责人刘新民介绍说。

目前,武汉市已收缴早稻、玉米、西瓜、梨等适宜种植产品15.6万亩。66000亩快速生长的生菜被重新种植在受影响的菜园里,56000亩晚稻被重新种植在受影响的稻田里。根据农业灾害的严重程度,按照一片耕地退水、一片土地轻灾、不补种的要求,全市共收回退水耕地40.08万亩,拒不补种14.67万亩,补种水产种苗2.61万公斤。

专业合作社抢育种苗抢时抓季全力恢复生产

在抗灾过程中,武汉市农业局迅速动员相关保险机构,启动了农业政策性保险理赔绿色通道,帮助企业和新的经营实体从灾害中恢复。

自灾害发生以来,武汉市农业和农村局密切关注灾情,积极组织灾情调查和灾情认定,要求各区农业和农村局积极与各保险机构沟通,双方通力合作,督促保险机构开辟绿色理赔渠道,简化理赔流程和程序,使理赔工作尽快、简单、易行。 尽快支付所有赔偿金,并按照保险合同按时足额支付赔偿金。

为了进一步支持灾后农民再生产,7月22日上午,武汉市农业局、市财政局相关领导带领PICC P&C武汉分公司相关人员,前往红贝、蔡甸区、江夏区法四街,提前向受暴雨影响的农民发放了全额补助

据了解,今年武汉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总额为2.3亿元,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品、设施农业、高附加值农产品和农业机械等43个险种,险种覆盖面居全国前列。对于参加保险的农业企业或农民,保费的20%-30%将由个人承担,其他保费将由市、区政府补贴。其中,在武汉建卡的贫困家庭的保费享受免费政策。

下一步,武汉市农业和农村局将督促保险机构加快理赔支付速度,在农业企业和保险机构达成赔偿协议后的10天内,通过银行转账或“一卡通”向农户支付理赔款。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