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水稻有望获得丰收

  • 2020-08-19 11:43
  • 光明日报

自今年汛期开始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发生早,持续时间长,雨量分布广,累积雨量大。洪水发生在早稻灌浆收获、中稻田间管理和晚稻育苗移栽的关键时期,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灾害发生后,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组织了一个水稻专家组,调查和评估灾害的影响,科学地指导灾后恢复生产,并根据当地情况提供技术指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从实地考察和调查来看,今年的冤情比较集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早稻。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过,由于扩大种植面积和加强技术支持等因素,水稻有望再次获得丰收。”国家农业技术中心副主任葛望指出。

洪涝灾害没有逆转早稻增产趋势

从早稻生产情况看,洪涝灾害导致部分地区早稻田未能及时收获,倒伏和发芽严重,单位面积产量受到一定影响,但增产趋势没有逆转。

葛望指出,今年以来,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恢复早稻生产,休耕和弃耕地得到了全面恢复,早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为总产量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专家调查,今年湖南、江西、广东和广西的早稻面积大幅增加,比2019年增加了约470万亩。据专家调查,虽然今年早稻受灾面积相对较大,但受灾面积和未收面积要小得多。早稻主产区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为早稻灾害提供了空间,为稳定水稻产量提供了面积保证。

“今年的早稻群体结构合理。早稻生育期前期气象条件总体良好,温、光、水等资源匹配良好,秧苗素质好,产量基础高。”葛望说,中国有4个省的早稻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其中广东省和广西省(区)没有受到洪水的影响,而湖南省和江西省受灾严重,受灾地区主要在河流和湖泊沿岸。这些地区在历史上经历过频繁的灾害,具有强烈的防灾减灾意识。

近年来,随着大型商业实体的增加,集中育苗的面积不断扩大,干燥设备的数量不断增加。集中育苗大大提高了苗木质量和作物抗灾能力;干燥设备为早稻收获提供了保证,大大减少了灾害损失,并使抗击灾害和收获作物成为可能。

中稻单产和总产有望与去年持平

我国中稻从南到北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长江中下游,2019年种植面积约为3.04亿亩。

专家们发现,从中稻生产情况来看,虽然洪涝灾害延缓了我国南方部分中稻的生长进程,但未能及时使田干燥,阻碍了分蘖,不利于高产群体的建设,且易发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目前中稻还处于苗期,后期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只要后期没有重大自然灾害,单位产量和总产量都有望与去年持平。

“今年的洪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主要在湖南、湖北、安徽和江苏省。由于该地区中稻处于分蘖期,抗涝能力强,对整体生产影响有限,受灾和欠收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占全国中稻面积的比例很小。”葛望说。

专家建议对于水来说

根据葛望的分析,晚稻丰收的坚实基础有三个原因:第一,面积有望增加;第二,技术应用到位;第三,减灾技术是完美的。

根据葛望的分析,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气候是复杂多变的。每年,都有一些地区因灾害而减产,也有一些地区在没有灾害的情况下增产。总量相互补偿,空间调整空间大。从水稻本身来看,群体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产量构成的补偿能力。个体和群体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不同的产量结构。例如,如果每亩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就会增加到一定程度。在实际生产中,只要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落实防灾减灾计划,只要应对措施到位,补救技术得当,洪水灾害也是可以收获的。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