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岱山:一棵树如何给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带来财富?

  • 2020-09-11 10:26
  • 新华网

  

站在贵州省石阡县郭蓉乡岱山村的高山上,俯瞰脚下郁郁葱葱的楠木林,1000多万棵楠木树随风蔓延,100多名村民在森林里挥汗如雨。

三年来,一棵树奇迹般地丰富了一个乡镇。市场之手将楠木推向规模化、商业化,撕掉了贴在村民头上的贫困标签。

楠木栽上荒山

几百年来,郭蓉乡尽管怀抱着——株楠木的珍贵幼苗,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却从未脱贫,甚至戴上了贵州省极度贫困乡镇的“帽子”。在乡镇的新阳村、宋歌村、岱山村,有一首民歌《走在陡峭的山坡上很难,但你不能和儿媳妇呆在一起》,描绘了当地的贫困。

“种的玉米卖不了几块钱,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村子里能抬棺材的人很少。看着荒废的田野,你只能焦虑。”岱山村69岁的村民张回忆往事时说。

穷的时候想到改变,希望小康。郭蓉乡靠什么脱贫?

“我们必须从‘我没有人,人有我’开始,所以我们选择了楠木。这里是贵州为数不多的楠木为乡土树种的地区,生态环境适合培育优质楠木。”郭蓉镇镇长郭锋说。

2017年,国家级龙头企业湖南长流集团与郭蓉乡镇扶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石阡县常戎联合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落户郭蓉乡宋歌村、岱山村发展楠木产业,建设石阡县常戎苗木产业园。

当时南木在郭蓉乡虽然历史悠久,但处于自我毁灭的状态,老百姓缺乏培育南木的技术,甚至缺乏将南木推向市场的思维和观念。

“土地不种玉米,却种楠木。以后吃什么?喝什么?”64岁的村民李仁昌(音)面对农村干部转移土地种植楠木的动议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企业和村干部逐一走访群众,讲述发展楠木产业的优势,最终获得了群众的理解。“村民来基地参加工作,每天能拿到80到100元的工资,尝到了‘甜头’,为后续的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郭锋说。

截至8月底,石阡县常戎苗圃工业园已建成苗圃3200亩,其中核心示范区1200亩,辐射带动2000亩。共培育黄金楠木1400万株,种植紫薇、玫瑰等65个高档景观品种。

富口袋先富脑袋

“在家上班?以前想都没想过。”郭蓉乡新阳村42岁的村民周廷群笑着说。周廷群家有五口人,两个孩子上高中初中。为了支持孩子读书,周廷群在年底后不得不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已经调到广东、浙江等地好几年了。

2017年冬天回家过年,周廷群看到自己家门口的苗圃产业已经发展起来,突然有了去苗圃基地打零工的想法。她说一天80块钱一个月能赚2000多,既能养家糊口又能挣钱,于是决定不出去打工。

现在,通过培训,周廷群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变成了石阡县常戎苗圃工业园聘请的全职技术工人,从临时工变成了月薪3000元的正式工人。像周廷群,家里有三十多名村民在楠木公园打工,月薪。

为了培养地方技术人才,石阡县常戎苗圃工业园与贵州大学和贵州农业科学院合作,邀请林业科技专家开展

龙头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为楠木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楠木产品主要集中在国家储备林木种苗、市政园林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三大市场需求.目前直径5厘米的楠木售价260元,园区内楠木总价值约8000万元。”谈到楠木产业的未来发展,石阡常戎联合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军充满信心。

目前,石阡常戎苗木产业园正与贵州大学、湖南林业科技大学在新产品开发和病虫害防治领域进行合作。已育成的种苗部分销往江苏、重庆、湖南等地,特色楠木受到市场青睐。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种植水稻和玉米之前,我靠天吃饭;现在在基地工作,月入两千多,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69岁的村民张说。

张家是镇岱山村的一户贫困户,有7个患膀胱癌的儿子和3个上学的孙子。儿子好了以后,不能干重活了,就去石阡县开了个小店。

张宁愿在村里工作也不愿搬到县里和儿子一起住。“我不想增加他们的负担。况且我还能在楠木公园工作,一年挣不少钱。”他说。

宋歌村64岁的村民李仁昌(音)一家七口,儿子和儿媳在外打工。李仁昌和他63岁的妻子几乎每天都在基地工作,每天的工资加起来有160元。“如果下雨下雨,需要暂时停止。每小时公司都会记录,8小时后算一天工资。”李仁昌说。

据统计,石阡县常戎苗圃工业园目前平均每天需要200名劳动者工作,支付了1300多万元的工资和350多万元的土地出让金,带动了信阳、宋歌和岱山村289户1149名贫困人口脱贫。

截至2019年底,郭蓉特困乡10个贫困村和2个深贫困村全部脱贫,1277户5082人的贫困家庭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41.74%降至2019年底的0。

“在楠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实现了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的转变,允许农民带薪入园、土地入股、产业收益分红,能够有效防止贫困和返贫,实现扶贫成果的不断巩固。”郭锋说。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