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将成为“高精度”农业科技产品的聚集地

  • 2020-10-10 10:11
  • 北京海淀

物联网智能灌溉,5G技术温室,无人机飞行防御.海淀作为科技强区,靠过来搞科研,海淀农业与时俱进,应用新技术,重点建设“农业中关村”。

技术赋予农业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率的能力

在王振西北部的百旺种植园,5G技术已不再是一项新技术:通过5G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草莓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营养液浓度等生长指标,并上传到共享大数据平台生成一个“区块链”。园区可以根据大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公众也可以通过手机APP了解草莓品种和生长指标,选择自己喜欢的订单。

海淀区农业和农村局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郑和表示,在上述情况下,高架无土栽培便于管理,可以提高设施空间利用率,避免土传病害和连作障碍。果实成熟早,产量高,达到每亩5000-6000公斤,增产30%-50%,每亩增收2-3万元。

近年来,海淀区重点建设“农业中关村”,农业和科技深度融合。物联网智能灌溉、5G技术温室、无人机飞行防御等高科技在海淀区得到应用。

通过生态种植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海淀区保护性恢复了1700亩“京西稻”,并成功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在今年的统一联防规则中,京西水稻利用无人机飞防——通过地面遥控或导航飞控实现了喷药作业,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的机械化水平,为海淀区其他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新思路。

农业科技龙头企业集聚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一年。通过科技赋能,海淀农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海淀区农业和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为了促进创新合作,海淀区今年年初聚集各方力量,搭建了“农业中关村”创新交流平台,并积极准备打造“农业中关村”创新联合体,中国农业科学院、市农林科学院、中化、拜耳中国、华为、阿里、大北农等200多家单位参加了该联合体。

未来,海淀将重点挖掘和整合区域内农业生产空间的应用场景、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技术和市场资本优势,推进有机融合,打造“农业中关村”,推动海淀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的内涵不断被挖掘

海淀“农业中关村”的建设,不仅有硬技术,更有软实力。

记者了解到,京西的大米维系着北京人的记忆和乡愁。为了让首都市民“看乡愁”,海淀区在北京西部恢复了2000亩水稻。通过原创,老人觉得亲切,年轻人觉得新鲜。除了北京西部的水稻,海淀农业科学研究所恢复了“北京”蔬菜的种植,使首都市民开阔了视野,享受了一顿美餐。

此外,海淀区农业和农村局借助百度公司、颤音、Aauto rapper、V5 Live等媒体平台资源,创新网上名人直播等营销手段,导演带货,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海淀农业品牌,让市民不出家门就能方便安全地网上下单。上庄首弄拜耳示范农场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