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肥米、丰收时节——陕西榆林村访谈

  • 2020-10-28 15:42
  • 新华网

四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成熟的稻田里隆隆作响,在对岸的池塘边,农民们手里拿着网袋,把活着的螃蟹放进木盆里.在金秋收获季节,当记者来到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响水镇驼羊沟村时,一片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

衡山是陕北重要的水稻产区。该地区无定河流域地势平坦,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产的大米质量好,很受欢迎。

记者跟随收割机时,看到螃蟹在稻田里横冲直撞。驼羊沟村村民李说:“由于种植方式落后,种粮效益相对较低,部分土地被废弃,我家的收入急剧下降。再加上爱人生病,我们家被认定为有档案的贫困户。”

“没想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扶贫的深入,让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衡山大米,‘杀’回来了。”李对说道。

坨延沟村的粮食大种植户乔,在土地流转后开始种植现代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引进优质粳稻、香米、糯米、黑米、杂交水稻等水稻新品种和特色品种,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稻田养鱼和蟹类养殖。

在乔的领导下,李转让了他所有的18亩地,并在年底得到了900公斤大米。他每月挣3000元在地里干活。

“现在娃娃们结婚了,爱人的状况得到了控制,全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李对说道。

看着一车的大米,乔脸上露出了的笑容。他说:“今年水稻亩产量可达1000公斤;稻田养殖的中国绒螯蟹亩产50公斤以上。一亩地收入超过3000元没有问题。”

“水中有米,米中有蟹,米蟹共生,一地双产,实现了农民不出门,在家增收。”玉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衡山区委书记王丹丽表示,今年衡山区水稻种植面积达5.8万亩,其中水田养蟹2万亩。预计全区水稻产量2.4万吨,收入近亿元,蟹类收入1000万元左右,可增加6万多农民收入。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