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湄潭县:60万亩茶园隐藏技术密码
- 2020-10-30 15:47
- 科技日报
贵州省湄潭县,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称。这里土壤肥沃,生态优良,自古以来就是产好茶的地方。近年来,湄潭县依托茶业发展,走上了农村振兴之路。2019年,湄潭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26元。青山绿水之间的生态茶城,让城里人羡慕不已。因此,在当地,“做一个快乐的湄潭农民”成了一句时髦的口号。
在工业繁荣的背后,技术密码隐约可见。
可怜的山沟以茶为生
“核桃坝有好几个大堤,十年九年干。吃米饭要翻好几座山……”这首民谣正是过去的核桃坝村。
曾经贫穷的峡谷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依赖它的是茶叶。
湄潭的茶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20世纪30年代,“中央实验茶场”和国立浙大先后迁至湄潭,一度成为战时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茶叶研究推广中心。
1981年,时任省委书记的何殿伦率先种植了3.5亩茶叶。十多年来,在他的带动下,核桃坝村实现了“家家有茶,集体搞工厂”的目标。到1996年,核桃坝茶叶面积已超过1万亩,被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2019年河套坝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000多元。家家户户都开着车,200多名村民在湄潭县买了商品房。
如果没有茶,就没有今天的核桃坝。据核桃坝村党支部书记罗桂林介绍,核桃坝因茶而繁荣富强。
核桃坝之后,湄潭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化茶村。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湄潭大力实施以茶产业为动力脱贫战略,被确定为贵州省现代茶产业高效示范园区。
茶叶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
一墙青山开迎窗,湖光山色如画。目前虽然是深秋,但是站在核桃坝村的高处,依然可以看到青翠的茶山,碧波荡漾,气势磅礴。
青山与茶园相拥,民居与湖泊相映,美如田园诗般的山水画。如今,依托茶产业,核桃坝村开始了生态农业旅游,开始向城里人“兜售茶园风光和新鲜空气”。以观茶、采茶、泡茶、品茶、茶艺表演为重点的茶文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截至目前,湄潭县已开发生态茶园60万亩,茶叶产量7.25万吨,综合产值139.45亿元;以茶叶加工为主的湄潭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28亿元,从业人员6300多人;茶叶加工企业566家,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以上来自茶叶产业。
近年来,湄潭县依托60万亩生态茶园,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综合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游、以旅游兴茶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2019年,湄潭县接待游客625.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61亿元。云桂山茶馆和世界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已成为热门景点,完整的茶业布局正在形成。
技术支撑着工业梦想
贵州祈福源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文生,随手打开茶园视频监控系统,茶园内茶叶生长、行间杂草甚至空气指数、温度、湿度等指标清晰可见。“使用技术进行管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茂受聘为湄潭县经济发展顾问,定期到当地进行技术讲座和培训,为提高湄潭县茶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湄潭县还加强了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贵州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重点研究开发茶叶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高产栽培和茶叶清洁生产。大批科技委员被派往企业和领域,为湄潭县茶叶产业的发展“问脉”。茶树绿色防控,无人机统一防控规则.在科技的帮助下,湄潭县茶叶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在这里,“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成了生动的写照。“湄潭崔涯”、“遵义红”等茶叶品牌声名鹊起,茶树成为“摇钱树”、“幸福树”。
- 公安部交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事故多发路段2020-07-27 11:24
- 全球深空探索走进新时代2020-07-27 09:06
- 四部门:遏制货车非法改装 严厉打击百吨王2020-07-27 07:18
- “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榜单正式发布2020-07-27 07:16
- 多地出台稳外贸稳外资“加强版”举措2020-07-24 09:11
-
2
上海海警查获5起涉嫌走私案件 涉案金额2000万元
2020-07-22 07:16
-
3
高科技重新定义新时代抢险抗洪
2020-07-21 07:24
-
4
2020第五届大致坡琼剧文化节在海口启幕
2020-07-13 08:56
-
5
黔东南州非遗大集市在丹寨万达小镇开市
2020-07-08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