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场馆建设与生态修复同步进行

  • 2021-12-06 11:18
  • 北京青年报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场馆建设与生态修复同步进行。

6年生态修复214万平方米

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核心区位于小海陀山南麓。这里有两馆一村: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和延庆冬奥村,都是比赛难度最大的区域。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重大办了解到,延庆赛区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赛区”。场馆全部通过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同时场馆建设与生态修复同步进行,修复面积214万平方米。

站在小海沱山顶,我们可以看到“雪燕”的雪道就像七条白色的瀑布从山顶蜿蜒到山谷,而山脚下的“雪游龙”则像一条巨龙静静地躺着,等待着翱翔的时刻。11条索道和缆车连接着高山滑雪的每一个区域,就像在跳乐谱一样。延庆东岙村,一座中式庭院,掩映在群山之中,实现了体育设施与自然景观的和谐融合。运动员不仅可以享受冰雪运动的无限魅力,还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生态之美。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赵北庭介绍,延庆事业部是一个100%使用风电、太阳能的绿色清洁能源事业部,是一个所有水资源都可以自行收集、加工、再利用的“海绵式事业部”。同时也是一个“生态竞争区”,施工面的原生土全部收集,施工完成后将原生土全部覆盖,珍贵树木全部就地、异地保护。

“竞赛区所有场馆均通过了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因此,它是一个真正的‘绿色竞争区’”。赵北庭介绍,为突出“绿色奥运”,将奥运场馆建设与推进生态文明相结合,努力使体育场馆和市政设施与小海陀山自然景观相协调,这是延庆赛区场馆建设的重要原则。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延庆赛区海拔最高2198米,施工条件艰苦,生态修复工作难度不亚于新场馆项目。全部施工历时6年,于今年6月完工,是北京冬奥会工期最长的一次。从建设初期的生态调查到制定保护标准,从建设保护,到完成生态修复工程,修复面积达到214万平方米。截至目前,竞赛区内已有313株原位保护树,迁地移植24272株,建成迁地保护基地近300亩,成活率约91%。11,027株灌木和草被移植到地面附近。目前,这些植物由专业园林单位精心养护。

此外,为保持小海陀山的天际线风光不动,延庆赛区修建了国内首条大坡度地下公用隧道,水电、通信设施等18条总长98公里的市政管线全部通过地下公用隧道输送,避免了传统方式沿山敷设,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小海陀山的生态影响。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