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残奥会火种采集仪式盲校师生用歌声触发点火装置

  • 2022-03-03 11:11
  • 新京报

北京冬残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北京盲人学校举行,21名学生和9名教师组成合唱团演唱歌曲。

唱到一定分贝触发点火装置点燃火种。

“我是在爱情的世界里长大的,长大了就坚强了。只要我有心学课,下午在学校音乐厅练合唱。”每天至少排练两个小时。”孙鑫介绍道。

“小动作”变成“大问题”

老师的“一对一辅导”

高二学生丁认为,唱这首歌不难,但要唱出它的魅力却不容易。从小学一年级起,丁就加入了学校的合唱团。她每天都很喜欢唱歌,对这首歌《爱的人间》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一首非常温暖动人的歌。除了唱法要正确,吐字要清晰,节奏要跟上,还要表现出歌曲中蕴含的‘人间有情’的感觉。”

为了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丁唱歌时总会想到训练学生聚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我还会想到生火时的爆裂声,燃烧起来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丁于也有自己的烦恼。

在合唱表演中,只有短短十几秒钟,合唱师生要随着音乐左右摇摆身体。晃动身体这个“小动作”一度成为视障学生的“大问题”。

“现在我知道摇晃是重心从左向右转移,但一开始我不会摇晃。”丁于告诉记者,当他第一次摇晃时,他做了左右抬脚的动作,他会弯曲膝盖。“这个动作肯定很僵硬,跟大家都比不上。我也怕我摇着摇着就倒了,而且摇的幅度和别人不一致。”

自然平衡性不好,晃动的幅度不一致,学生很难保持相同的晃动频率。

“这一段我们练了很久。”孙鑫告诉记者,与其他残疾人群体相比,视障学生在肢体动作上稍有欠缺。“有些同学不能理解“摇”是什么样的动作。我们把学生的脚踝,或者脚后跟掰下来,让他感受一下另一只脚是什么样子的,摇晃的时候能抬多远。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丁于说,老师就站在他身边,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如何做更标准的动作。“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有些地方还是会出错,但是时间长了,他就慢慢习惯了。”

双脚分开站立时膝盖不能弯曲,脚跟微抬,膝盖抖动.盲校的学生在老师的“一对一指导”下,形成了“肌肉记忆”,在表演中呈现出均匀的抖动。

因为看不见,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动作对不对。一起参与表演的老师会细心地帮助学生纠正每一个不规则的动作。

“鼓掌时,双手放在胸前,鼓掌后把手放下,不要边鼓掌边放下。”3月1日下午,训练间隙,孙鑫继续强调每个动作的重点。

“他们的手在放下的开始可能是张开的,所以我们要一个一个地说,五指要平放在一起,甚至有时候让孩子摸摸我们的手,让他们知道动作应该是什么样的。”孙新说。

整理衣服,在意外表。

老师对学生关怀备至。

3月1日,临近排练时间,孙鑫和其他老师一边看着学生整理自己的衣服,一边帮助没有整理的学生。这种事情对于盲校的老师来说很常见。

“有的同学年龄大了,完全可以自理,比如脱衣服。但是,一些年纪小或者完全失明的学生需要老师带。”孙鑫告诉记者,换衣服的时候袖子是缩进去的,老师会帮着拿出来。如果手套不平,老师会帮忙弄直。“对我们来说,日常生活不仅是教育,也是gfd。”

“学生都很积极,很阳光。作为老师,我们也希望通过外在的形象来展现自己积极阳光的一面。”孙鑫说,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种训练很累。“尤其是体育锻炼需要长时间站立,有的同学站着就麻木了。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说‘我不会练’和‘我不会参加’。”在孙鑫看来,经过这次表演,孩子们的责任感也增强了。

在北京盲校,从准备好的教室到表演场地的距离并不远,中间有一条黄色的盲道。进出场地时,老师走在前面,后面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搭着前面人的肩膀,一个接一个地排好队,沿着盲道稳步前进。

3月1日下午,彩排结束,本该带左手同学下台的李俊航慢了一步,没能跟上大部队。站在后排的孙鑫第一次看到李俊航发呆,立刻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走下台阶,慢慢把他拉开。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