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多精品力作叫响“大戏看北京”

  • 2021-10-15 11:07
  • 北京日报

盛世兴文,文兴伟业。一个时代的印记浓缩在这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中,成为后世的文化资源,那些精品力作更将成为后人解码历史、启迪未来的精神财富。作为首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资源禀赋与文化市场潜力得天独厚。“大戏看北京”,表达的是繁荣文艺的积极姿态,也是一份当仁不让的责任。

首都剧场是北京文化地标,几代人艺人在这里创造出大量剧作经典。今年9月,随着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启用,北京人艺专业剧场群形成,文化地标的磁场效应更加显著。至今一个多月来,两个剧场已演出近30场,接待观众逾万人次,开票即售罄是常态。

人艺大戏备受追捧,显示了民众旺盛的文化需求,是北京文化市场繁荣、文艺创作活跃的缩影。从话剧、舞蹈、戏曲,到音乐会、演唱会、艺术展,再到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丰富多彩的“北京制造”呈现了靓丽的文艺景观、涵养着浓重的文艺氛围。在疫情发生之前,仅线下市场而言,北京一年演出达两万场以上,服务观众逾千万人次,票房收入近20亿元。这是全国文化中心应有的实力,也是提出“大戏看北京”的底气。

何谓“大戏”?能被冠之以“大”,惟有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作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王国维所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定意义上,一个时代的印记浓缩在这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中,成为后世的文化资源,那些精品力作更将成为后人解码历史、启迪未来的精神财富。一路走来,中国书写了跨越式发展的奇迹,也前所未有地提振着国人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历史变化如此深刻,社会进步如此巨大,精神世界如此活跃,这样一个恢弘的“大时代”,可以产生也应该产生“大戏”,更值得真正的“大戏”来反映和回应,我们更要精心萃取新时代的精神意蕴,努力形成“一代之文学”。

“大戏看北京”,表达的是繁荣文艺的积极姿态,也是一份当仁不让的责任。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各领域文艺人才济济,聚集了中央单位、高等院校、文艺团体、民营机构等丰沛文艺资源,拥有具有相当需求和品位的受众群体,资源禀赋和创作环境都是别处无法比拟的,理应在文艺创作上引领风气之先。从创作素材来看,首都北京是国家的心脏、发展的高地,也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多元文化汇聚的平台。特殊的城市角色决定了这方热土上的故事不仅异彩纷呈,而且独树一帜。曾有一个统计:“一分钟,北京会发生什么?”119人穿过太和门游览故宫;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3.95平方米;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收1009万元;实际利用外资4.63万美元……透过城市的脉搏,你能感受到这方热土的生机与活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正等待去记录、去表达。如果说以往,游北京最硬核的环节就是“登长城、逛故宫、吃烤鸭”,这些都是北京名片,那么今后随着文艺创作的繁荣,“看大戏”能不能成为北京游的必选项?

文艺创作的繁荣,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近些年,北京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升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进市民群众文化福祉结合起来,特别是围绕“主旋律”发力,推出了电视剧《觉醒年代》、电影《革命者》《长津湖》、舞剧《五星出东方》等一批精品力作,形成了引人瞩目的创作潮流。统观这些作品,有血有肉,有人有物,有情有义,共性就在于呈现了时代的发展风貌,对接了国人的现实情感。这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对人民、对时代心怀敬意,对国家发展建设饱含热情,对人性之美深刻感悟,怀抱着这样的初心去关注脚下的土地,书写火热的生活,作品一定会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启幕大戏,是人艺第五版《日出》。跨越时空的接力,既表达了“大戏”的永恒魅力,也彰显着文艺工作者的代代传承。盛世兴文,文兴伟业。作为首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资源禀赋与文化市场潜力得天独厚。立足自身优势,扛起历史使命,以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姿态,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的力量必将让生活更美好、让城市更鲜活。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