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家中外媒体39名记者探访觿堂文化智库

  • 2022-02-16 15:52
  • 北京晚报

几位记者和志愿者穿上戏服,亲身体会京剧艺术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本报记者孙戉摄

当中国非遗遇上现代设计,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当传统美学融入当代艺术,将催生出何种化学反应?昨天下午,由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办的“双奥之城新气象——2022中外媒体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采访活动走进朝阳区,来自26家中外媒体的39名记者探访觿(xī)堂文化智库,在听古琴、看魔术、赏京剧和体验中国功夫的同时,关注北京推动非遗和传统美学与时代特色相融合,打造文化创意精品的积极探索。

废旧集贸市场变身艺术家栖息地

觿堂是由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授权的全市文化创意项目孵化平台,北京文化创新工场的八个智库园区之一。进入园区,蕴含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和审美理念的多栋建筑映入眼帘。水刷墙的外立面,水磨石铺陈的内里,朴实无华的建筑材料和简约的设计风格,构筑成一个兼具历史记忆和当代风貌的中国庭院。

觿堂的前身是太阳宫地区的一个废旧集贸市场,处于长期闲置状态。觿堂文化智库负责人李昂介绍,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改善地区文化环境,觿堂利用原址改建的形式打造了一个艺术与文化相结合的互动示范平台。在改造过程中,觿堂邀请中国建筑研究院崔凯院士专门指导,整体建筑格局借鉴陕北地坑院和西藏院落经验,力图为艺术家创建一个创作当代文化艺术的理想国和诗意栖息地。

“别的园区在收藏艺术品,觿堂收藏的是艺术家,收藏的是‘有趣的灵魂’。”李昂说,自2013年成立以来,觿堂聚集了30余位艺术工作者及非遗学者,涉及领域包括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空间设计、照明设计、沉香文化、玉雕文化、古琴文化、传统戏法魔术、文房清供、茶文化、太极、影视等。

园区艺术家为国家速滑馆创作雕塑

在李昂的带领下,记者们首先参观了雕塑家任哲的工作室,展厅中的多件作品都源自中国传统的武士形象。“任哲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他从小习武,所以对人体线条的把握特别到位,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中国力量和精气神。”李昂介绍,任哲的雕塑《赤韧》前不久亮相国家速滑馆,并将在冬奥会结束之后永久安放于场馆内。

作为《赤韧》主体的东方武士周身为红色,昂首目视前方,体现了不断突破、挑战自我的勇气,武士身后不断绵延的丝带则象征着烈焰般燃烧的热情与奥运进取精神的传承。这件作品是任哲结合国家速滑馆的内部空间设计灵感与结构,耗时近一年半精心打造的,以兼具柔软与刚毅的艺术语言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刚柔并济的智慧以及冬季运动速度与激情之美。

随后,记者们走进龙珠厅、国武堂等地,领略园区内艺术家们的风采。在表演环节,古琴大师任静的演奏大气激昂中不失细腻委婉,令人屏息凝神;魔术师李宁的表演将中国传统戏法与现代魔术巧妙融合,产生了诸多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散打冠军殷毅、李明亮和陈氏太极拳冠军袁泉带来的功夫表演,将全场气氛带向了高潮;最后,来自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的多位京剧演员,献上了《贵妃醉酒》《打龙袍》及《坐宫》等经典京剧表演。在互动环节,几位记者和志愿者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穿上戏服,亲身体会京剧艺术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

打破传统艺术园区盈利模式

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觿堂的运营模式及其在文创领域的发展情况,也成为记者们关注的焦点。李昂介绍,觿堂打破了传统艺术园区收取租金和物业费的盈利模式,以艺术赋能商业,通过平台共享,互惠互利互赢。“一纸合同隔绝的是空间和产业的关系,所以我们为所有进驻艺术家免除房租等,提供更加宽松、理想的创作环境。”李昂表示,园区通过新型的文化产业链进行整合延伸,形成独创模式,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被业内评价为“艺术园区的5.0版本”。

本着以匠人精神带动匠人产业的理念,觿堂成功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论坛、展览、演出等活动。目前,园区已提供近300个工作岗位,带动周边地产、服务、制造、娱乐、文化等产业产值近7亿元。未来,随着园区品质和入园艺术家及企业品质的不断提升,园区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更加显著。

文化产业是北京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十三五”期末,北京上市文化企业占全国三成,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占全国三分之一,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占全国一半左右,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企业名单、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量和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本报记者李俐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