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用生命践行理想信仰

  • 2022-04-26 11:23
  • 中国文化报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供图

1934年10月,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中央红军指战员从江西于都出发,犹如一条红色铁流,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直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在众多表现长征的舞台艺术作品中,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无疑是非常特别的一部。

《一个人的长征》由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出品,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演出,讲述了中央红军长征时期,赣南地区一个名叫“骡子”的青年马夫,被苏区中央银行马队雇用,他赶的黑骡子在湘江战役中被炸死,破碎的箱子从黑骡子身上掉下——大量的黄金呈现在他眼前,可他坚守承诺,不为黄金所动,在红军战士拼死掩护下,携带黄金孤身突围,毅然踏上了追赶红军部队艰险路程的感人故事。该剧突出展现了“骡子”作为一位赣南客家群众代表,讲信义、重承诺,在不懈的“行走”和“追寻”中,不断进行精神攀升,最后用生命践行理想信仰的成长历程。

主人公“骡子”取自革命年代两个真实的原型:苏区兴国县,曾经有一位“腰缠万贯(身存13根金条)讨米人”刘启耀,大余县池江镇新江村有一位红军挑夫张义华。“骡子”形象融合了这两位革命英雄的事迹,将根植于民族心灵深处的传统道德抽象出来,置于红色革命历史大背景中。

“而在那个峥嵘岁月,无数‘骡子’都在奔向革命、奔向延安。很显然,这是一部写实的作品,却是革命年代无数草根人物的高度浓缩和抽象,穿插寓言甚至魔幻的情节,生出想象的翅膀、浪漫的色彩,在个体上找到了普遍的认知,找到了某种艺术和现实的平衡、交融。观众相信了,并且肃然起敬。”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刘飞说。

《一个人的长征》总导演张曼君是从赣南成长、成熟继而走向全国的知名艺术家,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优秀剧目。该剧是张曼君继赣南采茶戏“红色三部曲”《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之后的又一红色题材大戏。而这一切,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出生在这方热土。用她的话说:“我生于此,长于此,与这块土地母子连心。”

编剧盛和煜在写作中既讲家国情怀,又有厚实的生活底色。主演杨俊唱念做舞俱佳,值得一提的是,他出生在瑞金,是红军的后代。在这部剧中,中华传统美德与革命文化得到交融、淬炼、升华,内涵丰富、打动人心。全剧既保留赣南采茶戏传统的矮子步、扇子花、单水袖等原生态艺术特征,又守正创新,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丰富了赣南采茶戏的表现力。

《一个人的长征》在赣南采茶戏的舞台上首次融合运用了皮影道具。用皮影道具外化为黑骡子和红鬃马形象,再结合人的形体和身段实现人偶同台演绎。同时,还大量运用了月亮、星星、小树等道具物件来营造灵动的舞台时空。舞台上民乐小乐队的设置别开生面,既承担演奏职能,还担任伴唱角色,同时还与演员、观众现场互动,进而推动剧情发展,令人眼前一亮。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