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北京人艺发展建言献策

  • 2022-06-16 11:30
  • 北京日报

昨天,“与人民同在和时代同行——纪念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学术论坛举行。本报记者方非摄

昨天,纪念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学术论坛在曹禺剧场举行。来自文学界、戏剧界、人文社科界的25位专家学者代表汇聚一堂,从“作家与剧院”“经典与时代”“剧场与城市”三个角度谈起,共同为新时代北京人艺的发展建言献策。

94岁高龄的著名戏剧教育家徐晓钟亲临论坛,他回顾了北京人艺70年来的深厚传统和创新探索,建议人艺继续发扬“学者型剧院”的优势,进一步团结中青年的剧作家、导演、演员和各界专家学者,多举行“当下创作学术研讨会”,帮助中青年艺术家和剧作家成长。

“在纪念演出、网络直播、媒体宣传的热潮中,我们看到,用热切的、期待的甚至崇敬的目光关注着北京人艺的,不仅仅是北京的戏剧文化小圈子,还有全国戏剧界、文艺界的广大从业者,以及对戏剧艺术有着深厚情感的广大戏剧观众,北京人艺可谓备受瞩目、责任重大。”北京人艺演员、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表示,希望北京人艺的全体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能继续发扬“戏比天大”“一棵菜”的人艺精神,继承老一辈艺术家们的优良传统和人格风范,永远坚守对戏剧艺术的赤诚热爱,坚守艺术的理想、戏剧的品格,不断磨砺自身,成为新时代的艺术大家。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指出,北京人艺70年创作演出了无数历史题材作品,对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有着大河星月一般的开阔讲述。“时至今日,我们更有信心、有能力、有必要讲好自己的历史故事,北京人艺还应充分打开历史剧的创作空间、传播空间、认同空间,让它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明的主阵地。”同时,他认为北京人艺应该成为一个窗口,“要让中国观众看到世界戏剧的精华与新成果,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并促进交流互鉴。”

中国文联副主席、《窝头会馆》编剧刘恒用三个比喻来形容“作家与剧院”的关系,他说:“剧院是语言的检验所,它会给我一些出乎意料的答案,让我来修正自己的创作;剧院也是伊甸园,我的创作像种子一样,在伊甸园里被培育、发芽、成长、结果;一个伟大的剧院还是一个名人堂,我希望以后还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在这个名人堂的地板缝里,给我留一个位置,我哪怕像一粒灰尘一样,也要在名人堂里赖下去,享受它带给我的幸福感。”

“北京人艺对编剧的尊重千金难买。”剧作家、《天下第一楼》编剧何冀平感慨,“我们的老院长曹禺看完《天下第一楼》的剧本,特意从医院回家,坐在我和两位导演面前,很兴奋地谈着他对剧本的看法,说了将近四个小时,他提的意见每一句都落在点上。于是之是创作组的组长,他收到剧本绝不轻易提意见,而是用铅笔把意见写在剧本上,表示作者随时可以涂掉。”

“我既是编剧、作家,也是北京人艺的孩子。”作家、中央歌剧院编剧万方回忆,自己的第一部话剧《有一种毒药》就是任鸣导演导的。“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首演那一天,我从一个孩子进入到了北京人艺创作者的行列,那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时刻。”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认为,北京人艺老艺术家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就是通过排练《龙须沟》奠定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丰富深厚的生活基础,真实深刻的体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第二则是话剧民族化的探索。“北京人艺演剧学派无疑是中国现代民族新话剧建立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对解决当下中国演剧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依然具有示范性。”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田卉群希望北京人艺在舞台上铸就辉煌的同时,更多参与戏剧教育的研究、普及和对青年戏剧力量的扶持工作。市社科院科研处副研究员景俊美建议,北京人艺应该发挥市属文艺院团的精品创作主力军作用,积极培育多元演出空间,推动演艺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以首善标准持续扩大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影响力。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