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看北京 北京有曲剧
- 2022-07-27 15:33
- 光明日报
曲剧《方珍珠》剧照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曲剧《四世同堂》剧照
曲剧《龙须沟》海报
曲剧《茶馆》海报
北京曲剧,是唯一土生土长于北京的地方戏曲剧种。1952年,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北京曲剧《柳树井》公演,同年在老舍先生提议下,“北京曲剧”正式定名,首都北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地方戏。今年,一直以浓郁京味儿为剧种之根的北京曲剧迎来了命名七十周年。北京曲剧的七十年,是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亲切关怀的七十年;是剧种日渐成熟、特色鲜明的七十年;是为人民而歌、与时代同行的七十年;是北京曲剧人守正创新、薪火相传的七十年。
1、填补北京本土剧种空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群成熟的曲艺艺人们,不满足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创造了一个新剧种——北京曲剧。它的出现填补了北京没有本土剧种的空白。它的产生,给中国戏曲舞台增添了一抹新的亮色,令观众耳目一新。
北京曲剧之所以能诞生,究其原因,首先得益于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对文化的重视。1952年,北京曲艺团从集体所有制剧团变为公私合营剧团。之后又正式成立了北京曲艺曲剧团,艺人们在旧社会“下九流”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变。国家给艺人们发放工资、配备剧场、提供各种福利保障,同时帮助剧团招收学员,培养后备力量。艺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焕发了工作的积极性和艺术的创造性。
其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市场非常繁荣。那时,京、评、梆等艺术演出活跃,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都已产生。观众对于戏曲的参与热情影响着北京曲剧的创始人们,他们眼界开阔,看到了各种艺术门派的艺术家级别的表演。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极大地影响着“不安分”的北京曲剧的创始人们,他们模拟、效仿,取其精华而用之,北京曲剧的创始人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丰富和发展了北京曲剧。
另外,北京曲剧是在曲艺的基础上发展的剧种。曲艺有着深厚的根基和悠久的历史,其艺术种类繁多,范畴广泛。只要是说唱的艺术形式基本都可以纳入曲艺的范畴。其唱词犹如诗词歌赋,对平仄韵脚有着严格的讲究,唱腔半说半唱,通俗易懂,雅俗共存,也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在曲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京曲剧,先天带着许多曲艺这门艺术易于赢得大众喜爱的特点,一出现就吸引了京城的观众。在剧种创建初期,一群有理想有智慧的曲艺艺人非常敏锐地在众多繁杂的曲艺艺术形式中归拢与选择了单弦牌子作为北京曲剧音乐创作的定位。这种说说唱唱、讲北京人生活故事的形式,再加上艺人们扎实的基本功和不安于曲艺表演现状的心理,使得北京曲剧一出现就惊艳四座。
2、京腔京韵唱响北京故事
北京曲剧发展的初期,创作如火如荼,产生了一大批经典作品。从1952年曲剧定名开始,到1964年这十二年间,就产生了《柳树井》《罗汉钱》《妇女代表张桂荣》《杨乃武与小白菜》《骆驼祥子》《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等作品。这个时期的表演纯朴自然,注重情感体验,没有严格的行当划分,也没有严格的传统戏曲表演形式。加上浓郁的京腔京韵的念白和演唱,以演京味儿题材为主的现实主义风格得以形成。从1964年到1976年,又有《箭杆河边》《祝你健康》《雷锋》《喜笑颜开》《山村花正红》等剧目产生。这一时期,曲艺艺人们已经从曲艺剧的表演形式脱胎出了北京曲剧所需要的表演形式。
这些作品与这一时期曲剧艺人们的创作探索,为北京曲剧发展到今天的编、导、曲、演形式找到了方向,奠定了北京曲剧发展的基石。其中,表演已经从曲艺的一个人表演多人、讲故事,变成曲剧的“我”就是这一个人物。音乐唱腔方面,他们把最初的曲艺表演形式带到了曲艺剧的唱腔形式中,进而归纳总结统一到以单弦牌子曲为主要的音乐唱腔,并吸收专业的音乐唱腔设计者加入创作队伍。在剧目的选择上,初创者们的欣赏水平很高,选择改编的都是优秀小说、电影、话剧等,且改编后的作品风格多样。尤其聚焦定位在京味儿题材上,京腔京韵的唱腔与北京的故事贴切吻合,为确立剧种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导演创作的引入,也改变了最初没有导演、自己排练互相说戏的状态,因为吸纳了专业的导演进入艺术创作,表演和演出更加规范化。
曲剧的创始人们认识到,没有编剧、作曲、舞美、灯光等专业人员,剧种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他们敞开胸怀,把需要的人才请进来,如关筑声、关士杰、王素稔、刘淑芳、于真等,投入北京曲剧最初阶段的创作中。另外,角儿的魅力也是北京曲剧兴起的必然原因,魏喜奎先生是北京曲剧的创始人之一,是北京曲剧的一面旗帜。在创建北京曲剧之前,魏喜奎是曲艺演员,而且是曲艺圈内的佼佼者。她的单弦、乐亭、梅花、京韵无一不精,观众对她的演唱津津乐道。她还独创了奉调大鼓,并以此独树一帜。奉调大鼓为曲艺的百花园增添了新的鼓曲,但是魏喜奎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戏曲表演的魅力吸引着她,她始终不断钻研戏剧艺术。
从排练北京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起,京剧作曲家刘吉典先生就加入了曲剧创作班子。刘吉典专业是京剧作曲,但是他对曲艺的音乐也颇有研究。在《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创作中,尤其在第六场“巡抚大堂”中,刘吉典为小白菜设计唱腔时,利用魏喜奎的专长,把这一场的四段唱设计成了奉调。刘吉典在奉调里使用的散板和紧打慢唱是原奉调大鼓所不具备的,这样的设计既丰富了奉调大鼓的音乐,又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同时与魏喜奎的演唱能力相贴合,可谓经典之作。
3、新生代曲剧人接棒传统艺术
1975年,北京戏曲学校北京曲剧学员班的第三届毕业生全部回到了北京曲艺曲剧团。这是剧团历史上招收规模最大的一个班,全班共77名同学,来自曲艺、曲剧、乐队和舞美各专业,这给当时青黄不接的北京曲艺曲剧团增添了新鲜血液。一时间复排演出的剧目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敞开大门吸纳优秀力量,助力北京曲剧创作的优良传统依旧在传承,如导演余笑予、顾威等都先后加入北京曲剧的创作队伍中。
戏曲大师余笑予三岁登台,七岁走红于楚剧舞台,1956年开始转型导演,是位功底深厚的创作人才。在排演北京曲剧《少年天子》时,导演余笑予要求演员通过外部动作帮助建立内心活动的表达。比如“家宴”一折,当顺治帝对弟媳乌云珠表露爱慕之情时,激起了在场以孝庄为首的嫔妃们的不满。全场灯光压暗,全部是静止的剪影定格,只有在角色唱内心独白时,灯光才追到角色身上,角色也随之活动。这一大段内心独白的唱采用的牌子是数唱,在“动”与“止”中相得益彰,取得了很好的舞台效果。余笑予在总结这段戏时曾说,这段戏是“锣鼓经(戏曲打击乐各种谱式的泛称)的放大”——演员在舞台上有内心体验,又有外部的形体,但万变不离戏曲的表演形式。
顾威是为北京曲剧排演剧目最多的外请导演,对北京曲剧有深厚的感情。他执导了北京曲剧《茶馆》《烟壶》《龙须沟》等,且剧目和参演演员都频获奖项。他导演的《茶馆》大幕拉开,台上茶馆里的演员们全部呈现定格剪影状态,以动作的“止”配合着数唱“四九城闻名的裕泰老茶馆……”随着一嗓子“来啦!一碗烂肉面”,一桌一桌的演员随着唱腔,由“止”变“动”,次第站立,舞台光也随之亮起。此番处理,恰与余笑予导演的《少年天子》“家宴”一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余笑予导演《少年天子》在1988年左右,顾威导演《茶馆》则在1998年前后。两位未曾谋面的导演,十年之隔,采用相似的手法,衔接了北京曲剧的风格样式,这正体现了北京曲剧人对北京曲剧风格样式的传承与延续。正是这些优秀创作者将才华全情倾注于北京曲剧七十年的历史传承中,才有了如小白菜、孝庄、程疯子、程娘子、聂小轩、柳娘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舞台上的呈现。
新时期,北京曲剧除了复排经典剧目,又产生了如《黄叶红楼》《北京人》《林则徐在北京》等新剧目。北京曲剧人就这样从在北京曲剧舞台上的“平地抠饼”,到逐渐闯出北京曲剧的一方天下,为观众留下了北京曲剧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他们在舞台上刻画的人物、表演的唱段代代相传,让北京曲剧在全国戏曲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一批批新生代北京曲剧人接棒传统,秉承“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创作意识,为讴歌新时代而不懈努力。
(作者:许娣,系国家一级演员、曲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 公安部交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事故多发路段2020-07-27 11:24
- 全球深空探索走进新时代2020-07-27 09:06
- 四部门:遏制货车非法改装 严厉打击百吨王2020-07-27 07:18
- “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榜单正式发布2020-07-27 07:16
- 多地出台稳外贸稳外资“加强版”举措2020-07-24 09:11
-
2
上海海警查获5起涉嫌走私案件 涉案金额2000万元
2020-07-22 07:16
-
3
高科技重新定义新时代抢险抗洪
2020-07-21 07:24
-
4
2020第五届大致坡琼剧文化节在海口启幕
2020-07-13 08:56
-
5
黔东南州非遗大集市在丹寨万达小镇开市
2020-07-08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