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沪剧声量,唱响“莫高精神”

  • 2022-11-30 15:48
  • 光明网

茅善玉主演沪剧《敦煌女儿》昨再度与观众见面。(上海沪剧院供图)

“欣逢高科技时代,大敦煌伸展翅膀,创一番宏图伟业,就是那数字敦煌……”作为“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演艺大世界·全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由茅善玉、钱思剑、凌月刚、吴争光担当主演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昨晚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这是继茅善玉凭借该剧荣获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以及同名实景电影获得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后,《敦煌女儿》首度与观众见面。

金鸡奖颁奖当晚,回到敦煌的樊锦诗收看了直播,看到《敦煌女儿》得奖后,她和台上的茅善玉一样激动哽咽。“樊院长和我说,关于这部作品的诸多回忆涌上了她的心头,我们第一次见面,剧组第一次去敦煌,她都历历在目。”茅善玉对记者说道。不止一次,茅善玉将《敦煌女儿》主角原型樊锦诗称作她创排作品的“精神支柱”。樊锦诗,从上海走出的敦煌大学者,自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她便加入敦煌文化研究岗位,在黄沙飞扬、无水无电、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艰苦环境之下,仍然坚守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的事业,成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剧中,樊锦诗半个世纪的执着和几代敦煌人的崇高情怀得到了充分展示。

沪剧以现代戏见长。舞台上,茅善玉一口气从樊锦诗的25岁演到80多岁,通过形体、唱腔和神态的转换,准确把握了人物的神态、心理、动作,用沪剧的表演方式做出新的尝试。对角色深厚的情感化作剧中一段段动人的唱段,茅善玉亲自设计了人物唱腔,在沪剧基本曲调中增添了跌宕起伏的变化,融入京剧、歌剧唱法,将敦煌情怀与江南韵味融为一体,使之更具力度和张力。

与此同时,“莫高精神”感染着《敦煌女儿》剧组的每一个人。从作品孵化到走遍全国,《敦煌女儿》走过了11个春秋,创作团队先后八次前往敦煌深入生活,对作品进行了三次修改调整。作品用多重叙事的结构、磅礴的音乐、诗意的舞台、精致的多媒体视觉效果,扩大了沪剧在全国舞台的“声量”和影响力,成为新时代沪剧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作为2020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敦煌女儿》自首演以来,在十余个地市演出近80场。

“让敦煌人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让上海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回首初心,茅善玉坦言当时的想法十分纯粹。凭借对剧种的大胆探索和上乘的舞台综合呈现,《敦煌女儿》在各地高校演出时吸引了一批年轻观众。青年学子不仅为故事、音乐、唱腔、舞美所吸引,剧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文化自信也激发了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的思考。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