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车剧团” 唱起古老越调

  • 2023-02-09 15:32
  • 人民网

演员与村民互动。

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员在后台准备。

演员在襄阳剧院表演湖北越调折子戏《伐子都》。

以上图片均由田豆豆提供

        核心阅读

“我们剧团一年有160多场惠民演出,开展近百场进校园活动。有戏演,有舞台,是演员们最高兴的事儿!”

湖北老河口毗邻河南,人们爱听豫剧,演员们经常用板车拖着行头乐器下乡演出,深受乡亲喜爱,因此被原文化部授予“板车剧团”荣誉称号。

剧团从主攻豫剧转向振兴湖北越调这个古老剧种。调子虽老,剧却出新。剧团几乎年年排新戏,年年获大奖。剧作面向生活,与观众更加贴近。

演员走向乡村,与观众零距离。年轻人是剧团的“宝贝”,有绝活,有作品。年轻演员们还开起了直播,让湖北越调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乡亲们,请问有谁知道,咱们老河口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知道!台上刚刚表演的湖北越调就是!”

春节期间,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袁冲乡夏诗荷雨村的广场上,“袁冲乡民间文艺展演”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300把椅子都不够坐,山坡上、走道里站满了人。舞台上,白胡子老生甩起了帽翅,漂亮的旦角把水袖舞得眼花缭乱,帅气的武生随着锣鼓腾挪跳跃,惹得观众掌声不断。

这是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带来的节目“名剧串烧”。刚一结束,主持人便开始了“有奖竞答”环节,奖品是年画、春联,观众热情举手,一下子带来了浓浓的“年味儿”。

“我们剧团一年有160多场惠民演出,开展近百场进校园活动。有戏演,有舞台,是演员们最高兴的事儿!”团长王新民说。

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前身是老河口市豫剧团。老河口毗邻河南,人们爱听豫剧,演员们经常用板车拖着行头乐器下乡演出,深受乡亲喜爱,因此被原文化部授予“板车剧团”荣誉称号。

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戏曲才有生命力

一出小戏救活一个剧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剧团改制,加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剧团一度陷入生存危机。直到2014年,一出小戏的成功,奇迹般地改变了剧团的命运。

“现在我宣布,荣获优秀奖的是……”

“荣获三等奖的是……”

“荣获二等奖的是……”

主持人每宣布一次,全团演员就紧张一次,随即又失望一次。当听到二等奖获奖者还不是自己时,剧团一名年轻演员忍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这下子肯定啥奖也得不上了。”大家心里都一样慌,但还是小声劝说:“快别哭了,好多人都看着我们呢!”这时,忽然听到舞台上主持人大声宣布:“一等奖获得者,老河口市豫剧团《看孙孙》!”大伙愣神半秒,终于反应过来了,这下子不止一个人哭了,大家都哭着笑着拥抱在一起。

回想起多年前的这一幕,王新民眼里泛起了泪花。

剧团排这出戏太不易了。2014年,《看孙孙》荣获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这是时隔20多年后,剧团排出的第一部新戏。临危受命的王新民想,一定要排一出戏,把人心拢起来。没剧本,到处求;没经费,自己凑;没编曲,自己上。剧排好了,但是,“看着其他剧团漂亮的服装、华丽的舞台,心里越来越不自信,想着《看孙孙》最多能拿个优秀奖,没想到能拿一等奖!”王新民激动地说。

戏曲贴近生活才有生命力。这次获奖给了王新民深刻的启发。《看孙孙》是一出现代生活剧,讲的是一对夫妻给孩子过“百日”,城里姥姥和乡下奶奶一起来“看孙孙”的故事。有钱的姥姥送来大红包,受到热情接待,乡下奶奶给出自己辛苦积攒的500元却被奚落羞辱。贴近生活的场景,激烈的戏剧冲突引起了观众强烈共鸣。参加展演时,短短25分钟的小戏,观众鼓掌11次。

斩获大奖后,《看孙孙》回到襄阳,屡演不衰,场场爆满。剧团也获得了重视和支持,排新戏再也不愁经费了。特别是“文化惠民”等项目,优先安排给剧团,让剧团几乎天天有演出,剧团活了。

原来,一出好剧能救活一个剧团!从此之后,剧团每年都抓住社会热点,排演现代新剧。2020年,剧团根据老河口市16名水电工大年夜辞别家人援建武汉雷神山医院的真实故事创作新剧《生死一票》,作品催人泪下,感人至深。随后,剧团又创作新剧《良知作证》,讲述了一位出租车司机误伤人后,在事故原因不明的情况下,不顾亲友反对,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的故事,体现出良知和担当。2022年,《良知作证》荣获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

“我从小就爱听戏,这些年,剧团既演传统折子戏,又排演了很多新戏,老戏新戏我都爱看,新戏还挺让人受教育呢!”家住剧团附近的老戏迷余国英说。

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古老越调重返舞台

说起豫剧,大家都知道。越调是啥,许多人都不清楚,老河口豫剧团为啥改唱湖北越调呢?

“湖北越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传承,就怕要失传了。”王新民说。湖北越调俗称大越调,约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于鄂豫边界,既保留了古老“秦腔”的风格,又融合了本地的“襄阳腔”,主要流行于襄阳谷城、老河口一带,但后来会唱的人越来越少。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6年,老河口市豫剧团改名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扛起了振兴湖北越调的大旗。

“我的老家马家岗是湖北越调的发源地。我从8岁就开始唱越调。上世纪50年代,我们马家岗的越调剧团也很红火,后来慢慢沉寂了下来。真没想到2016年,老河口这个剧团专程到我老家寻访老艺人,学习越调唱腔、配乐,让越调重返舞台!”老河口市仙人渡镇马家岗村年过七旬的越调戏迷黄居光说。

传承的是精华、是经典。春节前,剧团给乡亲们带来的《徐策跑城》《活捉三郎》《伐子都》等剧,都是传统戏曲中的经典折子戏,改编为湖北越调后,不仅有了新的唱腔,还融入了越调特有的艺术表现方式,演起来更加热闹、好看。2021年,青年演员刘利敏获得第十三届湖北戏剧牡丹花奖。刘利敏说:“我本来学的是豫剧,当初剧团让我们学越调,我还觉得有点难,虽然不同剧种之间表情、身法、动作等基本功有相通之处,但越调的唱腔、念白、发声部位等还是和豫剧有很大差别。不过现在看来,还是值得的。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出彩。”

活态传承也离不开创新。2017年,在编创几部越调小戏的基础上,剧团第一部原创越调大型现代戏《曾真的故事》隆重推出,并大获成功。主人公曾真在丈夫见义勇为牺牲后,面对中风的公公、失明的婆婆,面对去与留的激烈思想冲突,最终选择将公婆照顾妥当才考虑个人未来。这也是越调第一次尝试现代戏。此后,取材于现实的湖北越调新剧《大爱无声》《生死一票》《良知作证》等接连登台,通过每周一次的惠民演出、优秀剧目巡回展演,吸引了无数观众。湖北越调的路也越走越宽。

现在,剧团从主攻豫剧转向振兴湖北越调这个古老剧种。调子虽老,剧却出新。剧团几乎年年排新戏,年年获大奖。剧作面向生活,与观众更加贴近。演员走向乡村,与观众零距离。年轻演员们还开起了直播,让湖北越调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演员平均年龄23岁,最小的才16岁

青年演员担纲主角

“三千年古城墙放飞梦想,巨龙起彩虹跨春涌汉江。都市圈大发展蒸蒸日上,山河绿美画卷还数襄阳。风云会隆中对智慧点亮,齐踔厉共奋发再创辉煌!”旦角舒广袖,武生翻筋斗,万花丛中,帅气小生开嗓一唱,唱出了新年新气象。春节前夕,剧团里所有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忙着排练各种节目。今年越调团不仅参演了老河口市和襄阳市的春晚,还给湖北卫视春晚录制了节目,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但舞台上一个个年轻的脸庞上,全都弥漫着盈盈笑意。“我们最开心的就是有戏演!”“观众越多越高兴!”演员们七嘴八舌地说。

卸了妆再看,这些演员竟比化妆时更年轻、更漂亮。“我们演员平均年龄23岁,最小的才16岁。”王新民自豪地说。

2014年排演《看孙孙》时,演员平均年龄52岁。20多岁的小媳妇是由52岁的演员郑玉琴扮演的。当时,解决演员老龄化问题,是剧团首要任务。2016年,王新民连跑7天,跑遍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省数十个艺校和剧团,招来了20多名年轻人。

年轻人一来,就被剧团当成了“宝贝”,老演员们自觉开展“传帮带”,把登台机会都让给了新人。剧团给年轻人的工资比团长还高,还四处联系“名角”,让青年演员“拜名师”一对一学习。现在每个青年演员都练就了一两门“绝活”。每当他们拿出看家本领,总能引来阵阵叫好。

2018年,历时近一年的打磨编排,剧团原创大型革命现代戏《黄河绝唱》赴京演出,获得成功。2019年,该剧又获湖北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当年的“爆款”剧目。初演时,该剧主角、《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的扮演者还是剧团从外地请回的著名演员,但剧团派青年演员孙帅康跟班学习。经过一招一式、一曲一调的认真学习后,现在,25岁的孙帅康不仅成了《黄河绝唱》的绝对主角,更成为剧团的“当红小生”,还是剧团业务副团长。

“我就是被孙团长招回来的,孙团长说这里年轻人机会多。来了就发现,真是来对了!”刘利敏说。2018年,怀着7个月身孕的刘利敏,凭借演出视频就获得了剧团首肯。来老河口后,剧团不仅提供住房,还把夫妻俩都录取了。“现在我们团已经成就了5对夫妻,大家来了都不想走了。”刘利敏笑着说。剧团根据每个年轻人的特点,都安排了担当主角的剧目,让青年演员个个有绝活,人人有作品。名剧出“名角”,名角也慢慢有了自己的“粉丝群”。大家排戏之余,还搞起了网上直播,粉丝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2022年,剧团又招募了6名年轻人。古老的剧种,正焕发着青春的光彩。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