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巡演交流推动群文创作更上层楼

  • 2023-09-01 15:39
  • 中国文化报

▲湖南的优秀群文作品常德丝弦《爱在潇湘》本报驻湖南记者张玲摄

本报驻湖南记者张玲通讯员陈沙琳魏碧姣

8月23日至2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多省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承办的“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区域示范性巡演(湖南)活动在长沙举办。活动突出群众演、演群众、群众看,邀请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重庆等地的群星奖获奖作品与湖南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同台演绎,让广大群众共享群文发展的优秀成果。

同台演绎各展风采

此次巡演活动在长沙连演3场,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其中包括多个群星奖获奖作品。这些作品选材广泛,呈现方式多样,既着眼当下、贴近群众生活,又生动反映时代发展。

江苏省张家港市带来的群星奖获奖小品《打折》,从一个善举遭人误解的角度出发,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提炼出其背后“商品可以打折,人心不能打折”的深刻主题,让不少观众先笑再泪。湖北省宜昌市带来的群星奖获奖作品、表演唱《阳台的花儿开了》,通过守候在“阳台”上的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演绎了疫情期间逆行者的坚毅形象,也展现了特殊时期人与人隔离不隔爱的真情。来自上海的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形式新颖,该作品融合了民歌和爵士音乐元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活力与时尚,给湖南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两个获得群星奖的舞蹈节目也令观众印象深刻。来自北京市大兴区的舞蹈《两室一厅》,借用空间概念构建起关于“家”的故事,以舞蹈语汇组成不同年代的全家福,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岁月痕迹,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来自重庆市铜梁区的群舞《龙把子》,用舞蹈艺术展现了龙的传人“靠得住、顶得起、过得硬、容得下”的“脊梁精神”,极具艺术感染力。

此外,来自湖南的花鼓小戏《寸土不让》、常德丝弦《爱在潇湘》、少儿舞蹈《旱龙船》、表演唱《甜甜的吆喝》《太阳晒在山坡坡》、情景歌舞《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等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充分展现了湖湘地域特色和新时代风貌。

交流分享推动出新

这次巡演活动也为各地群文工作者搭建起学习交流的平台。活动期间举办了创作交流论坛,邀请多位群星奖获奖作品创作者分享创作历程及心得体会。

小品《打折》的编导、张家港市文化馆东方艺术团团长李晓华以《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题,阐述了小品《打折》创作过程中的思路和经验。舞蹈《两室一厅》的编导、北京市大兴区文化馆的张亚静以《浅谈群众舞蹈舞台的“立意”“新意”“尽意”“深意”》为题,分享了她的创作“秘诀”。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的作曲、上海市群艺馆创作部音乐创作与指导孙彬彬从她创作的两个群星奖获奖作品《和·鸣》《爱上这座城》出发,讲述了她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线索、选择合适的乐器、找好表演团队并最终完成作品的历程。

交流中,几位嘉宾还分别谈到各地支持群文创作的相关举措。李晓华介绍,张家港通过举办三届“文艺招贤赛”积累了大批群文人才,并通过春“悟”——小戏小品春季编导演研修班、夏“种”——小戏小品题材规划会、秋“收”——小戏小品剧本改稿会、冬“练”——小戏小品冬季培训班的“四季”创作机制,推动当地戏剧创作走上攀登高峰之路。孙彬彬介绍,上海市每年举办新人新作选拔赛,要求每个基层文化馆都要选送作品参加评比,这项赛事已坚持了20多年,涌现出大量优秀群众文艺作品。

论坛上,来自湖南的基层群众文艺创作者现场还通过提问的形式,与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群文作品要有群文气质,即接地气。”“群文创作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群文作品创作者不一定都是专业创作人员,演员等一切群文工作者在生活中的精彩发现和深刻体会都可以拿出来讨论,通过合作最终形成优秀作品。”多位群星奖获奖作品创作者给出的“金点子”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让每个老百姓唱响幸福的歌。”正如湖南群文工作者带来的《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歌词中唱的那样,湖南省加大力度扶持群众文艺创作,并通过多种形式把优秀群众文艺作品送到基层,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近年来,湖南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群文创作工作,并多次组织相关调研和群文创作采风活动,发掘了一大批优秀群文创作人才,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据统计,10年间,湖南省群文创作人才数量超过1万人,创作群文作品近18万件。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尚斌介绍,以此次区域示范性巡演活动为契机,下一步,湖南将突出公共文化服务精品化,持续推进群众文艺精品创作三年行动,大力推动湖南省群文舞台艺术作品创作,发掘优秀群文创作人才,为群文精品创作打造资源人才库、作品库、专家库,对重点节目进行创作、打磨提升并给予资金扶持,让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好作品走入群众、深入基层。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