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梢丽组合”和她们的原生民歌

  • 2023-12-27 10:33
  • 中国文化报

以歌传情,以歌言事,原生民歌蕴含着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千般思绪与感悟,既是一门演唱艺术,也是传统音乐类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绵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即便面临传承环境变化和多元艺术形态冲击,原生民歌仍努力保持本色,创新转化,跃动于人们耳边……

“梢丽组合”精彩演绎民歌受访者供图

“梢丽组合”成员教孩子们唱民歌受访者供图

在多民族聚居交融的广西,带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歌是这里鲜明的文化符号。在口口相传与世代传唱之间,有一股来自院校的专业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梢丽组合”为原生民歌续写了一段新故事。

“梢丽”,在壮语中是“漂亮姑娘”的意思。成立于2015年的“梢丽组合”由4位年轻美丽的歌者组成——壮族的潘婷、侗族的姚启媛、布依族的韦新琳以及汉族的刘海嘉。她们都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这让“梢丽组合”有了与众不同的书院气质。

不过,在初学民歌的阶段,“梢丽组合”也要过关斩将。刘海嘉是组合里唯一没有少数民族语言基础的,仅是攻克语言关就如攀高山,所下苦功可想而知。姚启媛的家族中有侗族大歌传承人,耳濡目染之下的她更是高度自律。潘婷虽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在练习唱功上却未曾有丝毫懈怠。韦新琳本科学习的是声乐专业,研究生期间才真正接触原生民歌,倍加努力才入了门。

“学校开设了专门课程,教授非遗相关知识,寒暑假还布置了田野采风任务。那时,我们要完成教乡亲们学会一首山歌的作业,需要先去找家乡的原生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学习,之后再到当地的学校教唱,最后带孩子们完成一场演出。”潘婷认为,理论学养与演唱技能兼修,让“梢丽组合”有了较高起点,但锻炼传承和转化能力还要靠实践磨炼。2016年12月,“梢丽组合”全程参与广西精品项目壮族稻作文化民歌《稻之韵》组歌创排,为学透30多首壮语民歌,她们几乎走遍了整个广西,在原生民歌的发源地、大山深处、田间地头,向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学习民歌唱法,研究民歌风格,梳理民歌历史。“这一次,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传承的分量。”刘海嘉说。

专业背景只是一块“敲门砖”,硬实力才是“门卡”。从学会到传唱,从传唱到传承,中间有漫长的过程。2018年前后,“梢丽组合”全员纷纷步入教学领域。平时,她们四散开来,工作范围覆盖大、中、小学,始终聚焦民歌传承,将不同年龄、基础各异的学生视为珍贵的文化“种苗”,悉心培育。“教好孩子们,传承民歌的星星之火便可成燎原之势。”她们说。

从传承的角度来说,学生和老师的身份从来都是相对的。讲台上,“梢丽组合”是老师;课堂外,她们受教于专业导师和非遗传承人。对于民歌,她们说自己远没有毕业,而在舞台上,她们已是有着丰富经验、多次获奖的民歌歌者。

把高校作为传承原生民歌的主阵地,将大小活动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新舞台,在原生民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梢丽组合”中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和实践。姚启媛立足教学,带起了200多人的学生队伍,其中有的专门学习原生民歌演唱、有的主攻器乐。未来,这批学生都会成为教师,将所学教给更小的孩子。就职于一所警察学院的韦新琳,在为“准警察”开展美育课程时,也在教他们从原生民歌中洞察一地民风民情,学会用艺术语汇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唱民歌的方式跟群众有效沟通。潘婷和刘海嘉在引导学生掌握传统唱法的同时,格外注重在作品创作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强化配合默契、丰富表演风格。

一边是以教学促传承,以演出促传播;另一边是以学习促提升,以交流促发展。壮族嘹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顺红认为,原生民歌如果仅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口相传,整体发展速度会比较慢。传承应从娃娃抓起,拓展方式。

不管去到多大的舞台,“梢丽组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坚守始终。她们带动更多有专业基础和知识水平的青年加入进来,将原生民歌的半径延伸开来……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