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在流动的风景中绽放“青春范儿”

  • 2024-05-29 11:25
  • 中国文化报

▲青年演员在大唐梨园坊剧院外与市民、游客互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供图

本报驻陕西记者秦毅

“春色闹人不得眠,春雨涨满池塘唤睡莲,春花儿开遍呢喃的燕,春风得意正少年……”将戏曲艺术与西安人文风貌、大片画质与传承朝气融合为一,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秦腔版《上春山》MV(音乐短片)不久前一经上线,便迅速收获了一波“艺术流量”。短短3天,该MV在网络平台的累计播放量超过100万次,获得众多网友转发及点赞。“这是年轻人喜欢的秦腔,传统文化就是这么潮流。”“牛呀,我的老秦腔!”“古老与现代无缝衔接……”网友纷纷留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爱。

秦腔版《上春山》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青春的方式对秦腔进行创新呈现的有益尝试,也是推进“戏曲+旅游”的重要举措。“他们是戏曲演员,也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们鼓励青年演员以他们的视角和理解去观察和表现戏曲。”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表示,他们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唱出青春的味道,同时坚持以戏曲为表现形式,牢牢秉持传统文化的底色。

李梅所说的“他们”,是一支由“80后”“90后”任主创、“00后”作为主演的年轻人构成的拍摄团队。他们在获得原版作者许可后,带着这首歌走出剧场,走进西安多处具有代表性的景区,在美好的风景中绽放秦腔的青春魅力。

“今天原是平常一天,因为遇见你而不平凡……”MV中,身着现代服装的青年边走边唱,瞬间完成换装,盛装出镜,将戏曲之美精彩展现。画面中,演员青春靓丽,旋律悦耳入心,戏曲之美与历史遗迹、自然风光相融合,令人赏心悦目。“秦腔版《上春山》给了我从未有过的秦腔观感。”多位观众均给出类似的评价,“没想到秦腔也可以如此清丽婉转、明媚多姿”。

记者看到,帽翅、翎子、水袖、手绢、枪花、剑花等,在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墙、大明宫等地生动呈现。演员们在杨柳依依、青草漫漫中,展现秦腔生旦净丑的行当特色,构成流动的风景。“其实我们在拍摄时就预感到秦腔版《上春山》会火。”李梅表示,拍摄期间,演员每到一处取景地都会引发“围观”,群众认可这种极具青春活力的戏曲表达方式。

青年戏剧评论家李想表示,秦腔版《上春山》带有浓郁的秦风秦韵和清爽的青春气息,导演以古城标志建筑营造出穿越古今的景象,年轻的面孔为古老的秦腔带来生机和朝气,也象征着千年古城散发着蓬勃的时代气息。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长期以来注重用新的表现方式传播、弘扬秦腔艺术。今年春节期间,该院参演的《山河诗长安》在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上演,引发广大网友热议。今年“五一”假期,该院推出了文旅演出版秦腔神话剧《西游记》,把与游客的互动场景搬到剧场外,让“猴哥”“八戒”在人流密集的西安旅游地标——大唐不夜城“上岗”,引导过往群众走进“梨园”,感受戏曲魅力。

大唐不夜城是外地游客到古城西安的必游之地,秦腔在这里演出如何能留住游客的脚步,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为此,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精心策划开展了系列宣传推广及暖场活动。据悉,在每场演出前的一个小时,主演们聚集在大唐梨园坊剧院门口进行路演。精彩戏曲片段展示、现场演唱秦腔《上春山》、“梅花奖”演员即兴助阵、“七仙女”现场互动、西游人物人形立牌合影拍照……各种花式演绎引发关注。其中,路演直播在线上吸引了约15万人次的关注,线下排队购票、取票者络绎不绝。

“戏曲表演走到群众之中,很接地气。”一位观众说。“昨晚买票看了演出,感觉很精彩。孩子回来后很兴奋,今天跟着主播再重温一遍。”网友“远过潇湘”说。

大唐梨园坊剧院位于大唐不夜城中段东侧、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区西段,今年“五一”假期首次对外开放。记者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获悉,为了让大家沉浸式体验秦腔文化和西游人物的魅力,剧场外设置了为小朋友画戏曲脸谱的环节,并赠送金箍棒和猴王帽等小礼品。现场,大小朋友扮上妆容、戴上面具,舞着金箍棒,奔赴极具戏曲文化色彩的西游之旅。

“秦腔是古老的,但不是衰老的;是历史的,但不是沉重的;是美的、魅的、有滋有味的,是值得爱的。”李梅表示,今后,将继续以更加生动、多元的方式,让秦腔艺术走进时代、走进大众、走到年轻人的心中。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