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守正创新 讲述国歌诞生故事

  • 2024-07-18 17:46
  • 中国文化报

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剧照曹家苗摄

近日,由上海歌剧院创排、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制作的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歌剧创作难度很高,如何在写实与写意之间作出取舍,用音乐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同时引发当代观众共鸣,考验着创作者的智慧。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守正创新,艺术化再现国歌创作历程,交上了一份具有参照意义的答卷。

一戏一格张弛间叙事抒情

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作曲孟卫东追求“一戏一格”,为该剧音乐确定基调时,注重通过音乐的强弱、配器的浓淡结合来表现剧情紧张与松弛的对比。“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的主题音乐是国歌,其庄重和严肃性不可随意变奏或改动。”孟卫东介绍,故事发生年代的音乐作品,尤其是田汉与聂耳创作的其他作品,为他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作曲家为剧中几位主要人物安排了核心唱段,让音乐为塑造人物服务,在特定戏剧情境中体现人物形象和个性。孟卫东将歌曲创作的技法、经验融入歌剧音乐,没有一味追求高难度和复杂技巧,而是充分考虑旋律优美、色彩丰富、可听性强。这一点给乐评人伦兵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品音乐朴实流畅,让人感动。散场后,有的观众已经能哼唱剧中旋律了,这对歌剧来说非常不易。”伦兵说,“上海歌剧院的乐队能做到控制演奏节奏,展现音乐形象的同时给演员演唱留足了空间。”

上海歌剧院院长、指挥家、钢琴家许忠认为,中国创作者用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为歌剧这一来自海外的艺术铸魂,让其真正被中国人接受,在文化生活中获得生命力。“注重精神力量的传递是中国歌剧的特别之处,希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能让观众在欣赏旋律和歌唱的同时,感受到一脉相承的精气神。”许忠说。

虚实结合塑时代风云儿女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宗权认为,重大题材作品创作容易陷入“口号化”窠臼,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避免了这一问题。该剧编剧游暐之前后修改了10余稿,希望在凸显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的同时,塑造出有个性的鲜活人物、有冲击力的动人事件,唱词、对白则追求质朴晓畅。游暐之认为,剧本创作要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每场戏中着重抓住一两个对国歌诞生具有推动作用的核心事件及人物。

与首演相比,登上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版本作了不少调整。该剧导演廖向红介绍,主创团队重新梳理了剧中人物行为、语言的内在关联和逻辑,不仅使音乐更加流畅、剧情更加合理、人物更经得起推敲,也令观众的观演感受更加丝滑、顺畅。巧妙的设计获得了观众和专家的认可。导演王晓鹰认为,田汉和聂耳两番隔空对话等艺术处理非常高明,在写实和写意之间、故事和情感之间灵活转换,使作品具有诗性的艺术品格。“舞台呈现让音乐充分视觉化,观众感受到的是情感流动,而不单单是技术流动。”王晓鹰说。

剧场内外探作品多维价值

上海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剧本创作前,主创团队就分批前往国歌灌制地“百代小楼”、国歌展示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等地采风学习,将红色文化内化于艺术创作。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观看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后深受触动,他感到,好作品需要不断地演、不断地磨,这既能持续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作品提升、演员成长、品牌打造而言也颇有益处。

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伍彦心说:“与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这部作品,是我们用好用活优质文化资源,打造高转化率、高辨识度、高集聚度的文化价值链和供应链的有力举措。”伍彦心介绍,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与上海歌剧院形成“1+1>2”的优势合力,为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探索新模式、开拓新场景。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于上海首演后,陆续在线上线下联合开展红色文艺进校园、流动艺术导赏等活动,形成演艺与社会各方力量整合的有效模式,让优秀文艺作品更好发挥社会效益。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